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研究
    昆参颗粒对裸鼠人胃癌模型VEGF-C、VEGFR-3表达的影响
    赵红, 相宏杰, 曹志群
    2011, 8(5): 257-259. 
    摘要 ( 268 )   PDF(336KB) ( 169 )  
    目的 探讨昆参颗粒对裸鼠人胃癌模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影响。方法 将40只BALB/C无胸腺裸鼠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5-Fu组、昆参高剂量组、昆参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OB”胶粘贴法建立裸鼠人胃癌SGC-7901原位移植模型,术后48小时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Fu、昆参高剂量、昆参低剂量治疗,6周后观察裸鼠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用Envision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原位移植瘤组织中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 40只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均有生长,部分伴有淋巴结转移,阴性对照组、5-Fu组、昆参高剂量组、昆参低剂量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50%、40%、60%。②药物干预的三组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的表达明显少于阴性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1)。昆参高剂量组VEGF-C表达明显少于5-Fu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昆参高剂量组比昆参低剂量组VEGF-C、VEGFR-3的表达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 <0.01)。③VEGF-C、VEGFR-3、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密切直线相关性(r=0.825,P =0.00)。结论 昆参颗粒能明显抑制VEGF-C、VEGFR-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昆参颗粒抑制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草颗粒对高血压大鼠血管ET和NO表达的影响
    董桂英, 李泉红, 张维东, 王兆朋, 孙昱, 江宁, 秦英
    2011, 8(5): 260-262. 
    摘要 ( 183 )   PDF(347KB) ( 237 )  
    目的 观察龙草颗粒对高血压大鼠血管ET和NO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大鼠(SHR)分为阳性对照组、龙草颗粒大剂量组、龙草颗粒小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和 Wistar大鼠组。连续灌胃1个月。采用免疫组织化疗S-P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血管ET和NO表达。结果 龙草颗粒可使高血压大鼠血管ET下调,高血压大鼠血浆NO表达上调。结论 龙草颗粒可通过调节血管ET及NO表达水平,改善内皮功能而发挥其降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归乙醇提取物抗痛经作用的研究
    董寿堂, 王成军, 郭品, 王雨辰, 胡燕, 杜一民
    2011, 8(5): 263-266. 
    摘要 ( 237 )   PDF(543KB) ( 320 )  
    目的 初步研究西归乙醇提取物的抗痛经作用。方法 利用BL-410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子宫平滑肌条自主活动、缩宫素所致兴奋作用的影响,并研究西归对醋酸、缩宫素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评价西归的抗痛经作用。结果 西归能明显降低大鼠子宫平滑肌收缩波的频率、振幅、面积及持续时间,同时能明显抑制缩宫素诱导子宫平滑肌的兴奋作用(P<0.05或P<0.01)。西归能明显降低醋酸、缩宫素所致的扭体反应次数(P<0.05或P<0.01)。结论 西归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痛经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静脉缩宫素对不同年龄组无痛人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刘红梅, 苏汉银, 王飞
    2011, 8(5): 267-268. 
    摘要 ( 198 )   PDF(370KB) ( 245 )  
    目的 探讨静脉缩宫素对不同年龄组无痛人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自愿实施无痛人流患者30例,根据年龄分为Ⅰ组(年龄≥40岁)与Ⅱ组(年龄<40岁),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在静脉推注丙泊酚麻醉下手术。待两组吸宫结束、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静脉滴注缩宫素10U(注射时间:30秒)。记录缩宫素注射前、注射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注射缩宫素后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下降、心率(HR)显著增快(P <0.05);Ⅰ组平均动脉压(MAP)下降持续时间明显长于Ⅱ组,Ⅰ组心率(HR)增快程度明显小于Ⅱ组(P <0.05)。结论 静脉缩宫素可使不同年龄组的无痛人流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但年龄大于40岁者持续时间长,诱发心血管不良反应风险性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减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孙建光
    2011, 8(5): 269-271. 
    摘要 ( 223 )   PDF(465KB) ( 283 )  
    目的 观察加减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以60例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患者治疗12周后的临床证候、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病原学指标等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2周时试验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66.67%,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生化指标、免疫指标、HBV-DNA转阴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逍遥散加减方可有效改善中医证候、调节细胞免疫、恢复肝功能、提高抗病毒的应答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益肾乌发口服液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谢元璋, 孙蓉, 张亚囡, 钱晓路
    2011, 8(5): 272-274. 
    摘要 ( 194 )   PDF(701KB) ( 160 )  
    目的 探讨益肾乌发口服液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益肾乌发口服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 按生药量计算益肾乌发口服液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MLD)为47.5g·kg-1·d-1。相当于人日用剂量的280.0倍;给药后各小鼠急毒主要表现为安静、怠动、腹泻、毛色不华等毒性症状,给药后6天体重增长缓慢,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给药后8天逐渐恢复,余未见明显异常,末次给药后2h血ALT、AST水平明显增高,肝体比值增加。结论 益肾乌发口服液小鼠急毒虽未做出LD50和MTD,且无一死亡,但药后有肝功能损伤、肝体比值增加,提示在超大剂量灌胃后具有一定的肝毒性,与临床报道相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益肾乌发口服液对小鼠急性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黄幼异, 孙蓉, 孙虎
    2011, 8(5): 275-277. 
    摘要 ( 196 )   PDF(538KB) ( 128 )  
    目的 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血清ALT、AST、TBI水平均在灌胃较高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后2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给药后72h可恢复至正常值;剂量在(4.46~25)mL·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水平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益肾乌发口服液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病理学研究
    谢元璋, 钱晓路, 孙蓉
    2011, 8(5): 278-280. 
    摘要 ( 179 )   PDF(489KB) ( 260 )  
    目的 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对小鼠造成的肝毒性在病理学上的损伤程度,为益肾乌发口服液肝毒性损伤提供病理组织学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HE染色方法,通过光镜下阅片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观察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灌胃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中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时-毒关系研究:给药后2h检测发现,在给药后6~24h表现较明显,量-毒关系研究:在10.56~25 mL·kg-1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损伤,本品导致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肝细胞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结论 单次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并可导致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变、玻璃样变、脂肪变、空泡变等病理学改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益肾乌发口服液中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测定
    朱兰兰, 迟雪洁, 孙蓉
    2011, 8(5): 281-283. 
    摘要 ( 348 )   PDF(546KB) ( 507 )  
    目的 建立益肾乌发口服液中2,3,5,4 -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含量的测定方法,从指标成分角度来探讨益肾乌发口服液毒性与何首乌的关系,并为益肾乌发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C18柱(4. 6 mm×250 mm,5 m);测定二苯乙烯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25:75),检测波长为320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25℃;测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80:20),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25℃。结果 二苯乙烯苷在0.1 g~10 g、大黄素在0.0168 g~1.68 g、大黄素甲醚在0.0208~1.04 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89(n=8)、0.9984(n=8)、0.9966(n=8);平均回收率:二苯乙烯苷为99.33%,大黄素为99.998%,大黄素甲醚为99.576%;RSD:二苯乙烯苷为0.68%,大黄素为1.11%,大黄素为1. 29%。结论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益肾乌发口服液中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干扰少、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可用于益肾乌发口服液的含量测定。初步证实益肾乌发口服液的毒性可能与君药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有关,应控制其剂量范围,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及工作研究
    从我国医疗器械注册现状看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之道
    许伟
    2011, 8(5): 284-286. 
    摘要 ( 212 )   PDF(595KB) ( 297 )  
    本文通过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现状、产品注册情况、面临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增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FDA“哨点行动”对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启示
    沈璐
    2011, 8(5): 287-290. 
    摘要 ( 222 )   PDF(726KB) ( 340 )  
    通过全面介绍美国FDA的哨点行动概况、哨点系统的特点和作用、哨点系统的建设进程、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等方面内容,分析了哨点系统这种主动监测模式对于我国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现实意义和启发,并尝试提出现阶段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浅谈基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问题与对策
    尹爱群, 牟卫伟
    2011, 8(5): 291-293. 
    摘要 ( 201 )   PDF(619KB) ( 224 )  
    详细阐述了基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基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介绍
    任经天, 王胜锋, 侯永芳, 杜晓曦, 李立明
    2011, 8(5): 294-298. 
    摘要 ( 1286 )   PDF(667KB) ( 2538 )  
    系统介绍了报告比值比、比例报告比、信息成分法、(多项)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4种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及其工作原理,为在我国开展信号检测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医药企业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报告
    邢花, 陈大华, 贾征, 秦彩云
    2011, 8(5): 299-301. 
    摘要 ( 181 )   PDF(645KB) ( 289 )  
    从多方面分析了医药企业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现状,并探寻了医药企业报告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如多渠道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建立健全不良反应报告信息网络化系统等,保证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快速有效上报,保证公众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非甾体抗炎药所致肠道损伤
    罗佳, 王惠吉, 郝瑞瑞
    2011, 8(5): 302-305. 
    摘要 ( 302 )   PDF(658KB) ( 477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处方中最常见的药物之一,但此类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不恰当的应用或滥用,会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大量研究表明NSAIDs不仅可以引起胃的损伤,也可以引起肠道的损伤,甚至比上消化道更为严重,应引起临床医师警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Brighton 协作组预防接种过敏症的病例定义
    董铎, 王丹, 王亚丽, 王春婷, 侯永芳, 刘翠丽, 田春华
    2011, 8(5): 306-308. 
    摘要 ( 331 )   PDF(611KB) ( 262 )  
    Brighton 协作组是致力于疫苗安全性监测领域病例定义标准化的国际机构。通过简要概述了Brighton 协作组有关工作,主要对过敏症病例定义的具体内容、事件分类以及确定诊断级别辅助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地介绍。该病例定义在疫苗安全性监测领域的推广使用,将有利于促进疫苗安全性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比较,进一步促进对于疫苗安全性的客观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壳聚糖膜剂致眼结膜充血不良事件分析
    林红宁
    2011, 8(5): 309-311. 
    摘要 ( 292 )   PDF(668KB) ( 326 )  
    目的 通过研究2008年8月14日~9月1日期间某院33例术后患者眼结膜充血的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探讨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用药关联性分析方法。方法 调查分析该事件中的患者所使用的药品和药械制品,并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 排除药品与术后患者眼结膜充血的可能性,而医疗器械产品“医用可降解防术后粘连壳聚糖膜剂”与眼结膜充血存在明显关联性。结论 该眼结膜充血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为壳聚糖膜剂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种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高峰丽, 安慧艳
    2011, 8(5): 312-314. 
    摘要 ( 198 )   PDF(653KB) ( 324 )  
    目的 探讨7种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10年报道的血栓通、三七总皂苷、参麦等7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这7种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多在用药过程中半小时内发生,且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各种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在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类型等有各自规律与特点。结论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了解常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碘普罗胺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30例文献分析
    邰新丽, 刘金岩
    2011, 8(5): 315-316. 
    摘要 ( 259 )   PDF(597KB) ( 273 )  
    目的 探讨碘普罗胺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5~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碘普罗胺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30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论 碘普罗胺注射液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短,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案分析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例
    汤玲琼, 申屠建中, 黄明珠, 陈俊春, 周惠丽
    2011, 8(5): 317-317. 
    摘要 ( 206 )   PDF(563KB) ( 4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颠茄磺苄啶片致固定型药疹1例
    丁长玲, 张海霞, 李海英, 王凤英
    2011, 8(5): 318-318. 
    摘要 ( 170 )   PDF(559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致过敏性休克1例
    虞佳, 耿承芳, 廖银根
    2011, 8(5): 319-319. 
    摘要 ( 211 )   PDF(561KB) ( 3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血白蛋白致严重过敏样反应1例
    于淼
    2011, 8(5): 320-320. 
    摘要 ( 232 )   PDF(604KB) ( 1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