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22卷第7期目录
    2025, 22(7): 0-0. 
    摘要 ( 29 )   PDF(526KB) ( 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评价研究专栏
    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整合位点研究进展
    綦玉洁, 王欣, 张嘉慧, 马恩龙, 耿兴超
    2025, 22(7): 721-72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51

    摘要 ( 19 )   PDF(1294KB) ( 39 )  
    目的 系统阐述逆转录病毒与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插入整合机制,总结整合毒性评价方法和整合位点分析技术方法,加强对细胞和基因治疗(CGT)产品安全性的关注。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PubMed 等数据库,从病毒载体整合位点(Integration Site, IS)的毒性机制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整理和分析不同类型载体的整合位点研究内容。结果 逆转录病毒载体具有高频随机整合特点,采用体外细胞永生化法(IVIM)、改良IVIM或转录物检测方法评估整合毒性。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具有低频定向整合特点,采用新生甲基丙二酸血症小鼠试验评估整合毒性,血液循环核酸是更合适的表征样本。且对比全基因组测序、连接介导PCR法、线性扩增介导PCR法、非限制性扩增PCR法、改良基因组测序PCR法、ITR-seq和AAV-seq等整合位点分析技术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结论 病毒载体是生产CGT产品的主要转基因工具,开展整合位点研究对确保产品安全性和预防临床药品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质量控制及测试方法
    杨怡帆, 杨艳伟, 张頔, 谢寅, 张勇, 陈旭林, 高苏涛, 耿兴超, 屈哲
    2025, 22(7): 728-73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65

    摘要 ( 15 )   PDF(1227KB) ( 31 )  
    目的 探讨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iPSC)疗法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及其质量控制要求,为细胞治疗产品安全生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综述hiPSC疗法研发现状及生产流程各阶段的技术挑战,参考最新法规指南概述其质量控制要求。结果 hiPSC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尚无基于hiPSC的疗法获批上市,主要障碍在于其复杂生产流程各环节的技术挑战。质量控制与产品表征是产品研发的核心要素,虽无统一标准,但对hiPSC关键质量属性已形成普遍共识。结论 明确并实施基于共识的质量控制要求对于克服hiPSC疗法转化瓶颈至关重要,深入理解生产流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将有助于推动hiPSC衍生细胞治疗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加速其临床转化和监管审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AR-T细胞治疗引起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研究
    任禹珂, 姜华, 李路路, 李双星, 霍桂桃, 杨艳伟, 张頔, 黄瑛, 耿兴超, 林志, 屈哲
    2025, 22(7): 735-74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58

    摘要 ( 13 )   PDF(1222KB) ( 37 )  
    目的 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治疗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机制、分级及管理策略,以促进更安全、有效的CAR-T疗法发展。方法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CRS的发病机制,包括关键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参与,并总结CRS的分级标准及临床管理方法。结果 CRS是CAR-T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其发生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如IL-6、IL-1、IFN-γ等)及信号通路(如JAK/STAT、NF-κB等)的激活。目前已有分级系统指导临床干预,但针对CRS的靶向治疗仍需进一步优化。结论 深入理解CRS的机制有助于研发新型靶向药物,从而提升CAR-T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识别CAR-T细胞产品的研究
    任禹珂, 屈哲, 赖梓漩, 张頔, 赵永田, 杨艳伟, 李双星, 霍桂桃, 周晓冰, 林志, 耿兴超
    2025, 22(7): 742-74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57

    摘要 ( 10 )   PDF(2157KB) ( 34 )  
    目的 通过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技术,建立小鼠肝脏淋巴瘤辅助诊断模型,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助力细胞治疗类产品的研发。方法 收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药效和毒理学研究中小鼠肝脏淋巴瘤组织102例和正常小鼠肝脏组织41例,扫描成数字切片后,进行半自动化数据标注。为提高标注的准确性,对所有数据进行组织提取、伪影去除的预处理后,按照8∶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应用5种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识别肝脏淋巴瘤和非淋巴瘤区域,包括FCN、LR-ASPP、DeepLabv3+、U-Net和DenseNet。基于切片图像的肿瘤预测图像进行比较,并采用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评分(F1-Score)对构建的算法模型进行性能评估。结果 DenseNet、DeepLabv3+和FCN算法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评分均接近或超过95%。其中,DenseNet算法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性能评估最佳,其总体精确率为0.989 4,召回率为0.990 6,F1-Score为0.990 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DenseNet算法模型对于辅助诊断小鼠肝脏淋巴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可有效提高CAR-T细胞治疗产品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中肿瘤发生的评估准确性和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的依非韦伦片有关物质研究
    刘毅, 吴静芳, 覃玲, 陈俊苗, 章娟, 陈华, 宁霄, 曹进
    2025, 22(7): 749-75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61

    摘要 ( 13 )   PDF(1469KB) ( 42 )  
    目的 建立测定依非韦伦片中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HPLC-TRIPLE QUAD-MS/MS)法,并推导质谱裂解途径。方法 以十八烷基键合相硅胶为填料的色谱柱(4.6 mm×100 mm, 3 μm);流动相为0.1%甲酸(含2 mmol·L-1甲酸铵)-甲醇(梯度洗脱);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方式(MRM)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对依非韦伦和4种杂质的质谱图进行解析并推导其裂解途径。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依非韦伦杂质A、杂质B和杂质C在1~5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杂质D在5~5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在1.0~5.0 ng·mL-1;4种杂质的加样回收率在89.5%~95.3%。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且准确度好,适用于依非韦伦片中有关物质的检查与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胡属药材中24种香豆素类成分的定量表征及化学模式判别研究
    李耀磊, 金红宇, 程显隆, 魏锋
    2025, 22(7): 755-76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13

    摘要 ( 10 )   PDF(1261KB) ( 37 )  
    目的 构建前胡属药材中24种香豆素类成分的多组分同步定量分析方法,阐明前胡与紫花前胡的化学特征差异及其种属特异性标志物,为品种鉴定和道地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技术建立多组分定量分析方法,系统验证线性范围、灵敏度、精密度、稳定性、基质效应及回收率等,结合化学计量学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对多批次前胡及紫花前胡样本进行化学模式解析。结果 基于UPLC-MS/MS法建立的前胡属中24种香豆素类成分分析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考察项目均符合分析要求;前胡及紫花前胡成分含量分析显示,两者在香豆素类成分分布上种属特异性和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如紫花前胡苷(10~30倍)、7-羟基香豆素(2~10倍)等在前胡中含量远低于紫花前胡;PCA、PLS-DA、聚类分析表明24种香豆素类成分显示前胡及紫花前胡在化学空间中显著分离特点,其中前胡以线型呋喃香豆素中的白花前胡甲素、乙素等为核心标志物,紫花前胡富集角型吡喃香豆素中的异紫花前胡内酯及羟基化衍生物如7-羟基香豆素等。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UPLC-MS/MS方法高效、精准,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系统揭示前胡属药材香豆素成分的种属分布规律,为品种鉴定、质量标准化及中药监管提供多指标协同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次乌头碱对hERG通道的调控及其心脏毒性效应
    邓宝怡, 李彦凝, 周柳, 张国壮, 曹春雨, 李春, 赵春晖, 杨依霏, 刘婷, 张海静
    2025, 22(7): 763-77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40

    摘要 ( 18 )   PDF(3197KB) ( 33 )  
    目的 探讨次乌头碱对心脏传导功能及hERG通道的影响,揭示其在心脏毒性中的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结合电标测技术,检测离体心脏传导功能的变化;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次乌头碱对hERG通道电流的影响;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蛋白表达。结果 电标测实验表明,次乌头碱存在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浓度超25 nmol·L-1时,显著扰乱心脏传导功能,出现传导方向改变、心率加快、传导时间延长及传导速度下降;浓度达100~150 nmol·L-1时,可诱发心室颤动。此外,25 nmol·L-1次乌头碱灌流15 min后,可致QTc间期延长。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次乌头碱对hERG通道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4.34 μmol·L-1。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进一步发现,200 μmol·L-1次乌头碱能显著降低成熟hERG蛋白(相对分子质量155 000)的表达水平,同时抑制PKA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次乌头碱对hERG通道的作用并非其引发豚鼠心脏传导功能紊乱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巯丙磺钠注射液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驱铜治疗中的过敏反应及治疗
    余勇, 马守亮, 盛玉琴
    2025, 22(7): 771-77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69

    摘要 ( 8 )   PDF(1387KB) ( 56 )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使用二巯丙磺钠(DMPS)驱铜治疗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接受DMPS治疗的WD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筛选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记录其基本信息、药物过敏史及过敏反应的类型、临床表现、处理措施等,并对过敏反应进行分级。结果 共纳入1 810例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4.09%(436例),其中1级占46.56%,2级占52.29%,3级占1.15%。临床表现以皮疹、皮肤瘙痒和发热多见。大多数患者经抗过敏治疗后,过敏症状在2~4 d缓解。结论 DMPS驱铜治疗中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以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规与管理研究
    化学药品上市后说明书安全信息修订考虑要点
    王春婷, 陈亚飞, 李婷婷
    2025, 22(7): 776-77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11

    摘要 ( 51 )   PDF(574KB) ( 83 )  
    目的 探讨化学药品上市后说明书安全信息修订考虑要点,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化学药品上市后说明书安全信息修订工作实践,梳理说明书安全信息收集与分析,提炼【警示语】【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修订信息的撰写要点。结果与结论 化学药品说明书安全信息需持续修订,以动态反映药品的获益-风险平衡。监管机构应规范并明确化学药品上市后说明书修订工作程序与考虑要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及时、主动履行药品上市后说明书安全信息修订的责任,从而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设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哨点医院的思考
    李栋, 宋雅娜, 王立刚, 卞蓉蓉, 赵燕
    2025, 22(7): 780-78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81

    摘要 ( 18 )   PDF(1174KB) ( 35 )  
    目的 探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哨点(简称“哨点医院”)的职能定位与建设路径,探索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哨点医院运行模式,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警戒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自发报告工作现状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的医疗器械产品监督网络(MedSun)项目实践经验,阐述哨点医院的作用价值。结果与结论 我国通过建立哨点医院,进一步提升报告质量、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强化主动监测,为实现医疗器械警戒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安全性风险分析
    朱会卷, 任经天
    2025, 22(7): 786-78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28

    摘要 ( 12 )   PDF(1116KB) ( 29 )  
    目的 分析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安全性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2月13日)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2月31日)中关于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不良反应数据,检索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不良反应国内文献(建库至2024年12月31日)和国外文献(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分析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说明书相关资料。结果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晕、发热、恶心、胸部不适、皮疹、乏力、瘙痒、过敏性休克等。2023年10月2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药品说明书进行统一修订。结论 医疗机构应重点关注该药品的过敏性休克、血栓栓塞等严重风险,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68例真实世界注射用头孢拉定不良反应安全性信号挖掘
    李秋荣, 傅苗青, 周白水, 李翠, 萧晓彤, 俞玉萍, 邓璐
    2025, 22(7): 790-79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87

    摘要 ( 25 )   PDF(1192KB) ( 49 )  
    目的 分析注射用头孢拉定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对注射用头孢拉定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安全性数据库中的个例安全性报告(ICSRs)进行信号挖掘与分析。结果 纳入268份(428例次)ICSRs检出15个注射用头孢拉定的重叠信号。其中说明书已载明7个预期ADR信号分别为血尿症、注射部位痛、超敏反应、呕吐、恶心、腹部不适、腹痛;8个非预期ADR信号分别为寒热不耐受、呼吸急促、寒战、苍白、感觉减退、肿胀、头晕、潮红。结论 临床使用注射用头孢拉定需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给药方案,重点关注男性、18岁以下或联用其他药物患者,监测尿常规和肾功能变化,尽量避免发生血尿症等ADR;临床还应加强药学监护,警惕寒热不耐受、呼吸急促、寒战、苍白等非预期ADR,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8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分析
    陈耀哲, 詹云丽, 宋兴栋, 朱漫玉, 欧雪媚, 李楚云
    2025, 22(7): 794-79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88

    摘要 ( 16 )   PDF(1179KB) ( 44 )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血液系统药品不良反应(ADR),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上报的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血液系统ADR报告。结果 48例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血液系统ADR报告中,男性36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9.67±18.74)岁;血液系统ADR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22例次)、白细胞减少(17例次),平均血小板减少数(43.05±18.57)×109·L-1、白细胞减少数(1.71±0.83)×109·L-1,发生ADR时间分别为(5.59±3.74)d、(21.14±6.0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也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或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同时减少,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血红蛋白下降。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个别出现发热,经对症治疗后,46例好转,2例死亡。ADR严重程度主要为Ⅲ级(25例);白细胞减少患者中有5例再次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例再次出现白细胞减少。结论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血液系统ADR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常无症状或仅为发热,及时停用及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药物引起唾液腺结石不良事件信号分析
    曹凯, 钱佩佩, 高鑫, 杨付田, 赵亮, 徐炳欣, 张现军
    2025, 22(7): 799-80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08

    摘要 ( 24 )   PDF(1292KB) ( 44 )  
    目的 对药物引起的唾液腺结石进行不相称测定分析,为药物相关性唾液腺结石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综合标准(MHRA)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2年4季度至2023年2季度的个例安全性报告数据中唾液腺结石有关不良反应信号进行检测。结果 共检索到唾液腺结石相关报告211例,涉及主要怀疑或次要怀疑药物135个。经ROR法和MHRA法检测后,共有14种药物出现不相称测定信号(SDR),分别为钙剂、马昔腾坦、美托洛尔、左甲状腺素、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托珠单抗、唑来膦酸、地诺单抗、托吡酯、奥氮平、喹硫平、羟丁酸钠和美克洛嗪(按ATC编码排序)。结论 检测到唾液腺结石相关SDR的药物14个。临床医务人员在应用上述药物时,应认识到唾液腺结石发生的潜在风险,积极监测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心力衰竭合并尿毒症老年综合征患者的药学实践
    李莹, 黄立双, 张静静, 朱愿超, 沈姞, 杨珺
    2025, 22(7): 805-80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98

    摘要 ( 30 )   PDF(1155KB) ( 37 )  
    目的 以心力衰竭合并尿毒症老年综合征患者药学服务实践为例,探讨临床药师在老年治疗团队中发挥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全程参与老年综合征患者的诊疗过程,关注老年患者药动学-药效学改变,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结果,提出个体化药物治疗建议,加强药学监护。结果 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进行了药物重整,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优化了老年综合征患者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了用药依从性。结论 临床药师加入诊疗团队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药学特性和患者情况提出个体化给药建议,并实施药学监护,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监测和分析,可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在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致迟发型超敏反应1例分析
    林璐, 赵安职, 陈锦辉, 李忠文, 黄国华, 钟诗龙
    2025, 22(7): 809-81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61

    摘要 ( 14 )   PDF(1085KB) ( 37 )  
    目的 探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致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临床特征、判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使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后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病例,归纳总结相关处理方案。结果 患者因间断性干咳被诊断为肺占位性病变并伴有2型糖尿病,在接受包括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在内的综合性治疗6 d后,出现了超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双下肢和面部皮疹伴瘙痒,鉴于症状与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已知不良反应症状和注射时间的高度相关性,故怀疑是该药致迟发型超敏反应,随即停用该药并予抗过敏治疗,患者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结论 应注意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风险,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应加强观察,综合判断,及时停药,必要时予抗过敏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舒格利单抗注射液致动眼神经麻痹1例分析
    唐炯, 曾语琦
    2025, 22(7): 812-81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00

    摘要 ( 10 )   PDF(1079KB) ( 35 )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舒格利单抗致动眼神经麻痹病例,为临床预防及处理其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非小细胞肺腺癌女性患者使用舒格利单抗注射液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评价动眼神经麻痹与舒格利单抗的相关性,并通过文献回顾探讨其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机制。结果 本患者使用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及注射用卡铂联合舒格利单抗注射液进行化疗,在联合化疗第2个疗程后的第29天,患者出现动眼神经麻痹,立即采取停药,给予甲泼尼龙、B族维生素等对症处理,2周后基本完全缓解。结论 舒格利单抗注射液相关动眼神经麻痹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临床使用时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替罗非班注射液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分析
    王媛, 李若柠, 郭展立, 张磊, 李嘉媛, 冬颖, 孙建军
    2025, 22(7): 815-81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93

    摘要 ( 15 )   PDF(1118KB) ( 34 )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注射液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处理策略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替罗非班导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讨论血小板减少与替罗非班的相关性,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梳理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结果 停止替罗非班给药后及时给予对症处理,血常规指标均正常稳定,病情改善,且预后较好。结论 替罗非班致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情况相对罕见,应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用药监护,并建议临床应用替罗非班过程中监测血小板指标,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致苯妥英钠中毒1例分析
    雷建林, 王娜, 王文筝, 王岩
    2025, 22(7): 819-82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26

    摘要 ( 11 )   PDF(1081KB) ( 38 )  
    目的 探讨1例哮喘患者服用复方妥英麻黄茶碱片(CPEHTT)致苯妥英钠中毒案例的临床特征及中毒机制,警示其用药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哮喘患者服用CPEHTT致头晕及共济失调病例,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CPEHTT引起苯妥英钠中毒相关报道,并对不良反应发生机制进行讨论。结果 根据治疗药物监测结果、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诺氏量表评分,考虑CPEHTT致苯妥英钠中毒,经停药并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并治愈。结论 CPEHTT可能存在苯妥英钠中毒风险,用药需谨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布昔替尼片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1例分析
    李敏, 李春磊, 孙翠翠, 于文雯, 孙青, 戚迎梅, 刘安昌
    2025, 22(7): 823-82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92

    摘要 ( 12 )   PDF(1119KB) ( 43 )  
    目的 探讨阿布昔替尼片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的病例,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特应性皮炎患者在使用阿布昔替尼片15 d后,增加剂量3 d后出现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进行病例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患者发生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可能与阿布昔替尼片有关,此类情况在临床比较少见。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 临床应用阿布昔替尼片时,应加强监测,全程防范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的发生,注意监测患者不良反应,早发现,早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茯苓酸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刘明, 郑丽, 张卫娜, 孙雪林, 田金徽, 赵妍
    2025, 22(7): 826-83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121

    摘要 ( 12 )   PDF(1223KB) ( 29 )  
    目的 提高对茯苓酸的认知水平以研发其更多潜在价值,并促进茯苓酸的临床应用。方法 通过系统文献检索筛选出茯苓酸相关研究,归纳总结茯苓酸的生物活性与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预测。结果 茯苓酸可从多种天然物中提取,并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潜力。其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因子及多条信号通路(如NF-κB、Shh/Gli1和JAK2/STAT3/SOCS3)发挥抗肿瘤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茯苓酸在炎症调节方面也受到关注,可能对肺炎、哮喘、放射性肺炎、结肠炎、膀胱炎和骨关节炎等疾病有重要影响。结论 茯苓酸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展现出在抗肿瘤、抗缺血损伤及炎症调节等多种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妥珠单抗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钟心茹, 杨德盈, 官堂明, 陈驹, 江东波
    2025, 22(7): 831-83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46

    摘要 ( 12 )   PDF(1172KB) ( 35 )  
    目的 总结奥妥珠单抗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情况,为优化治疗方案和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对奥妥珠单抗的结构和特性、不良反应的类型、真实世界数据及其机制进行系统总结和论述。结果 奥妥珠单抗作为一种经糖工程改造的人源化Ⅱ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更好的疗效和抗肿瘤活性,但其临床应用中可能产生输液相关反应、感染风险增加、肿瘤溶解综合征、骨髓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以及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等不良反应,涉及免疫系统激活、细胞因子释放、B细胞耗竭、免疫监视功能受损等多方面因素。结论 奥妥珠单抗在治疗FL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但其潜在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讨其不良反应机制,并制订有效的预防及管理策略,以优化治疗方案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GLT2i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彩云, 王博媛, 高晓洁
    2025, 22(7): 836-84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82

    摘要 ( 12 )   PDF(1106KB) ( 33 )  
    目的 探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为肿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我国高发癌症类型为目标病种,分析SGLT2i与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和肝癌相关的最新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结果 SGLT2i可显著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显著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生长,促进甲状腺癌、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显著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肝癌风险。结论 SGLT2i作为一种潜在抗癌疗法,当前标准化疗方案联合SGLT2i治疗癌症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但在不同癌症类型中的表达和特异性作用机制、不同亚型药物活性及其联合用药疗效和安全性尚需更多实验证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