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22卷第10期目录
    2025, 22(10): 0-0. 
    摘要 ( 123 )   PDF(504KB) ( 1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何首乌质量研究专栏
    不同年限及采收期的何首乌断面性状变化研究及其数字化表征
    杨颜榕, 石佳, 汪祺
    2025, 22(10): 1081-108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455

    摘要 ( 70 )   PDF(1554KB) ( 81 )  
    目的 为精准探究1~6年生春、秋2季采收何首乌的性状变化规律,客观掌握其生长年限与性状的相关性,获取精准全面的数据,为科学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Sapphire双模式多光谱激光成像系统扫描1~6年春、秋2季采收何首乌饮片断面,通过测定何首乌断面异常维管束个数、断面表面积、中央维管束面积及异常维管束总面积,分析1~6年春、秋2季采收何首乌的性状变化规律。结果 ①异常维管束个数变化总体趋势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减少,1~6年春季采收样品由8~16个到8~15个,1~6年秋采收样品由9~20个到9~16个;②春、秋2季采收何首乌样品断面表面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大,1~6年春季采收样品由3.92~5.26 cm2到10.14~15.37 cm2,1~6年秋采收样品由4.84~5.37 cm2到12.29~17.32 cm2;③春、秋2季采收何首乌中央维管束面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大,1~6年春季采收样品由0.31~0.49 cm2到0.61~0.88 cm2,1~6年秋季采收样品由0.27~0.42 cm2到0.58~0.77 cm2;④春、秋2季采收何首乌异常维管束面积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大,1~6年春季采收样品由0.45~0.74 cm2到0.97~1.62 cm2,1~6年秋季采收样品由0.58~0.77 cm2到1.55~2.14 cm2;⑤不同生长年限春、秋2季采收样品中央维管束面积与饮片断面表面积的比值随着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1~6年春采收样品由0.06~0.11到0.05~0.06 cm2,1~6年秋采收样品由0.05~0.08 cm2到0.04~0.06 cm2;⑥不同生长年限春、秋2季采收样品异常维管束总面积与断面表面积的比值随年限的变化波动程度由大到小,1~3年比值下降程度较大,3年后比值渐稳定,1~6年春采收样品由0.09~0.18 cm2到0.07~0.16 cm2,1~6年秋采收样品由0.12~0.15 cm2到0.10~0.14 cm2结论 明确何首乌生长过程中性状的变化规律,何首乌饮片生长到3年性状基本稳定;2个重要性状即断面表面积、异常维管束总面积相比同年限的秋季采收样品较大,因此认为秋季采收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化学成分研究探讨何首乌饮片切制工艺
    汪祺, 李妍怡, 杨颜榕, 石佳
    2025, 22(10): 1087-109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369

    摘要 ( 41 )   PDF(1555KB) ( 48 )  
    目的 考察何首乌饮片不同药用部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布差异,探讨其去头尾两端炮制工艺的必要性。方法 采用液质联用系统测定4个产地市售何首乌饮片中间及两端11种化学成分含量及分布差异。结果 所测定的11个化学成分在何首乌中的分布均为两端含量高于中间含量。其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trans-THSG)在头尾的含量为中间部位的1倍以上。此外,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除1个产地外,其余3个产地的样品两端含量也约为中间的2倍。何首乌饮片不同部位,trans-THSG、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何首乌去两端的加工炮制方法可一定程度上降低饮片中trans-THSG、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继而减少何首乌的肝毒性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Q-Exactive-Orbitrap MS的何首乌叶成分解析及蒸制原理研究
    王燕, 张凯, 牛闯, 刘伟, 金海娜, 汪祺
    2025, 22(10): 1094-109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370

    摘要 ( 41 )   PDF(1735KB) ( 76 )  
    目的 解析何首乌叶的化学成分,并比较蒸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初步探索蒸制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组合式高分辨质谱仪(Q-Exactive-Orbitrap MS)采集数据分析,利用标品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同时与文献主要化学成分比对结果。结果 何首乌叶及其蒸制品鉴定成分30种,蒸制前后特征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差异较大,蒸制后二苯乙烯苷、蒽醌类成分含量降低,鞣质类含量增加,其中特征性成分二苯乙烯苷类含量降低50%以上。结论 何首乌叶含有二苯乙烯苷、蒽醌、黄酮等成分,与块根中特征性成分一致,蒸制后各成分含量有变化,为其药用价值研发及内服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增强发表(附录)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醋酸去氨加压素中聚合物测定方法研究
    孙悦, 罗淑青, 潘笑然, 胡馨月, 丁晓丽, 李晶
    2025, 22(10): 1100-110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392

    摘要 ( 28 )   PDF(1417KB) ( 48 )  
    目的 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建立醋酸去氨加压素中聚合物检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 采用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TSKgel G2000SWXL色谱柱(7.8 mm×300 mm,5μm),以磷酸-乙腈-甲醇-水(0.2∶15∶5∶80)(用磷酸氢二钠溶液调节pH值至2.5)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量50μL。结果 平行二聚体与醋酸去氨加压素峰之间分离良好;专属性、耐用性、精密度良好;平行二聚体、交叉二聚体和醋酸去氨加压素分别在0.01~21.6、0.01~22.9、0.01~25.6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大于0.99);平行二聚体、交叉二聚体和醋酸去氨加压素检出限分别为0.14、0.31、0.17 ng,定量限分别为0.43、0.46、0.51 ng;平行二聚体和交叉二聚体平均加标回收率(n=9)均在95%~105%内,准确度良好。结论 该方法可操作性强、准确、灵敏度高,适用于醋酸去氨加压素中聚合物的测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荧光胶束法测定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中聚山梨酯80含量方法的建立
    路琼, 王飞宇, 俞小娟, 张杰, 梁昊宇, 黄维金, 聂建辉
    2025, 22(10): 1104-110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492

    摘要 ( 30 )   PDF(1302KB) ( 56 )  
    目的 考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胶束法(HPLC-FMA)测定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中聚山梨酯80含量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HPLC-FMA利用反应线圈SupelcoKnitted Reactor Coil(5 m×0.50 mm ID)进行测定;流动相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混合溶液,流速1.5 mL·min-1;检测波长激发光350 nm、发射光420 nm,采集时间2.5 min,通过荧光强度值(峰面积)计算聚山梨酯80的含量。结果 该方法专属性良好;聚山梨酯80浓度在50~250 µ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8;仪器的精密度RSD为0.223%;供试品溶液中间精密度RSD为1.269%;6份供试品溶液重复性检测平均值为91.123µg·mL-1,RSD为0.399%。不同浓度回收率在98.725%~99.866%,RSD在0.321%~1.636%。8批供试品溶液检测值为96.500、95.850、94.940、96.049、91.847、92.147、102.060、84.667µg·mL-1结论 HPLC-FMA无需借助有毒化学试剂和色谱柱且在几分钟内完成测定,可以快速、准确、可靠测定HPV疫苗中聚山梨酯80的含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血浆中头孢他啶和阿维巴坦浓度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
    刘彤彤, 郭星辰, 张冬婕, 陈启, 赵志刚, 梅升辉, 宁霄, 袁晶华
    2025, 22(10): 1109-111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47

    摘要 ( 26 )   PDF(1341KB) ( 58 )  
    目的 建立经过验证的人血浆中头孢他啶(Ceftazidime,CAZ)和阿维巴坦(Avibactam,AVI)浓度测定的液质联用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本测定。方法 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分别以CAZ-d6、AVI-13C5为内标(IS)。采用ProChrom300 C18柱(谱胜科技,2.1 mm×50 mm, 3μm粒径),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40℃。CAZ在ESI+监测下定性和定量离子对为:m/z 547.0>467.7和m/z 547.0>396.0,IS定性和定量离子对为:m/z 553.0>402.0和m/z 553.0>473.7;AVI在ESI-的监测下定性和定量离子对为m/z 263.7>79.8和m/z 263.7>96.0,IS定性和定量离子对为m/z 268.7>79.8和m/z 268.7>96.0。结果 CAZ浓度在2.00~200.30μg·mL-1线性良好,日内和日间准确度为-5.64%~3.79%和-7.10%~-1.8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为1.06%~3.34%和1.45%~6.36%;AVI浓度在0.21~20.50μg·mL-1线性良好,日内和日间准确度为5.22%~13.39%和-3.46%~5.06%;日内和日间RSD%为2.39%~3.88%和2.41%~6.23%。方法 检测CAZ低、中、高浓度下回收率在95.00%~98.50%,AVI 低、中、高浓度下回收率在96.50%~105.10%,样品在所有考察条件下均稳定。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液质联用测定CAZ和AVI血浆浓度方法准确、稳定、简便,可用于临床血药浓度监测。
    参考文献 | 增强发表(附录)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亚硝基布美他尼体外致突变性风险评价
    蒋晨晨, 靳龙龙, 寇小旋, 宋捷, 石皓琨, 黄勤, 文海若
    2025, 22(10): 1114-111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436

    摘要 ( 28 )   PDF(1513KB) ( 60 )  
    目的 评估 N-亚硝基布美他尼的体外致突变性风险,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Derek Nexus 和 Sarah Nexus 软件进行构效分析,预测其致突变性及警示结构;参照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 EMA)指南,开展增强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TA100、TA1535、TA1537和大肠杆菌WP2 uvrA(pKM101)菌株,在无代谢活化、30%大鼠S9和 30%仓鼠 S9 代谢活化及预培养30 min条件下进行);同时进行小鼠淋巴瘤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Mouse Lymphoma Assay,MLA),检测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细胞毒性和突变频率。结果 构效预测显示,Derek Nexus因N-亚硝基结构预测其存在细菌突变风险(评级“貌似可信”),Sarah Nexus评级为“模棱两可”。增强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每皿125~5 000μg剂量下,各菌株回复突变菌落数未明显增加;MLA试验中,312.5~2 500μg·mL-1浓度范围内,细胞相对总生长率(Relative Total Growth,RTG)未见明显毒性,突变频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N-亚硝基布美他尼在体外试验条件下未显示致突变性风险,为其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用药规律与安全性分析
    康佳琪, 白建琦, 蔡明扬, 王源, 张平
    2025, 22(10): 1120-112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476

    摘要 ( 74 )   PDF(1652KB) ( 83 )  
    目的 探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用药规律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23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临床诊断为OP合并LDH并接受口服中药治疗的门诊病例,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9)对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治疗OP合并LDH的高频中药、配伍药对和核心处方等用药规律,并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评价评估其安全性。结果 纳入病例250例,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占比87.2%,使用中药236味,总用药频次3 378次,高频药物有川芎、牛膝、白芍等,四气以温、平、微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集中于肝、脾、肾经,功效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为主。关联分析显示川芎-牛膝、川芎-白芍、白芍-牛膝等高频药对,治疗OP合并LDH核心处方由川芎、牛膝、白芍等15味药物组成。联用较多的西药有碳酸钙D3片、甲钴胺片和骨化三醇软胶囊等,中成药有丹鹿通督片、骨痛贴膏和金天格胶囊等。安全性评价提示中药治疗OP合并LDH安全性良好。结论 中药治疗OP合并LDH以肝脾肾同调为基本治则,用药以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为主,安全性良好。
    参考文献 | 增强发表(附录)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修订解读
    裴宇盛, 高华, 朱冉, 刘涛, 蔡彤
    2025, 22(10): 1127-113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396

    摘要 ( 76 )   PDF(1375KB) ( 127 )  
    目的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5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9251的修订内容,以提高细菌内毒素检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法 系统分析《中国药典》(2025年版)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的修订变化,深入研究修订的背景及其实际应用意义。结果 修订内容主要包括:①新增眼科用药的内毒素限值规定;②完善原辅料和包材的限度制定要求;③增加常见干扰因素及排除措施;④详细描述难溶性样品和包材的前处理方法;⑤介绍低内毒素回收率现象;⑥明确重组C因子法作为补充方法。结论 本次修订体现我国药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技术指导,对提高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增强发表(附录)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卵泡刺激素生物活性测定法修订研究
    吴彦霖, 温苗, 杨泽岸, 张媛, 贺庆
    2025, 22(10): 1132-113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537

    摘要 ( 36 )   PDF(1386KB) ( 95 )  
    目的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5年版)新增、修订的卵泡刺激素生物活性测定法,对方法细化和标准化进行比对研究,以便于标准的理解和实施。方法 介绍卵泡刺激素生物活性测定法修订概况,对方法的增修订进行说明,明确新增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 《中国药典》(2025年版)1216卵泡刺激素生物活性测定法-第二法和3536人促卵泡激素生物活性测定法的新增订方法均为细胞反应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准确性高,且与现行标准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本次新增方法在卵泡刺激素活性测定方面属国内外首创,有助于提高卵泡刺激素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巴利昔单抗肝肾移植术后不良事件信号分析
    程赛赛, 周碧
    2025, 22(10): 1137-114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46

    摘要 ( 53 )   PDF(1342KB) ( 84 )  
    目的 肾移植与肝移植术后使用巴利昔单抗,分析相关新的可疑不良事件信号,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信息成分法(Information Component,IC)和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ROR)法基于比例失衡法的信号挖掘方式,选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使用巴利昔单抗的不良事件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提取和分析。结果 92个巴利昔单抗肾移植术后的可疑阳性信号,累及26个系统-器官分类(SOC);27个肝移植术后的可疑阳性信号,累及23个SOC。血肌酐升高、发热、贫血、血小板计数降低、血葡萄糖升高、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与巴利昔单抗说明书相符。肾移植术后:在排除肾移植本身相关性较强的不良反应后,发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乳酸脱氢酶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肝功能异常、淋巴细胞浸润、胸部不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神经毒性等药品说明书没有提及的新的可疑不良事件信号。肝移植术后:在排除肝移植本身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后,发现了休克、胸腔积液、C反应蛋白升高等新的可疑不良事件信号。结论 巴利昔单抗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进行严密监测,尤其是要多注意肾移植术后产生的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眼器官疾病、凝血功能亢进导致的血栓性疾病等说明书未记载的可疑不良事件信号,及肝移植术后产生的休克、胸腔积液等新的严重的可疑不良事件信号。
    参考文献 | 增强发表(附录)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9例抗癫痫药物相关药疹分析
    任刘丽, 吕凤文, 夏泉
    2025, 22(10): 1143-114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405

    摘要 ( 56 )   PDF(1397KB) ( 66 )  
    目的 分析抗癫痫药物(AEDs)所致药疹的临床特点,为药品不良反应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179例AEDs相关药疹患者,对致敏药物、潜伏期、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9例AEDs相关药疹住院病例中,卡马西平相关药疹占比最高,为86例(48.04%),中位潜伏期19.00(10.00,25.25)d;其次是拉莫三嗪49例(27.37%),中位潜伏期14.00(9.25,30.00)d。抗癫痫治疗、治疗神经痛、情感稳定是主要的用药原因。患者中位年龄48(30,64)岁,其中女性105例,男性74例,药疹潜伏期是17.00(10.00,26.00)d。33例患者诊断为重症药疹,包括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26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7例。除发疹外,患者常合并C-反应蛋白(CRP)升高(63.69%)、肝功能异常(54.75%)、发热(48.60%)、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23.46%)。停用致敏药物,并使用糖皮质激素(98.32%)、抗组胺药物(60.35%)等是主要治疗措施;对于重症药疹患者,可考虑使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42.42%)。179例患者治疗后好转出院,中位住院日为10.00(8.00,13.00)d。结论 多种AEDs均可引发药疹,以发疹型为主,常伴CRP升高、肝功能异常、发热,同时应警惕重症药疹的出现。及时诊治,AEDs相关药疹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60例新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孟现奇, 朱伟南, 张印印
    2025, 22(10): 1148-115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56

    摘要 ( 68 )   PDF(1307KB) ( 74 )  
    目的 分析某院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新型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类型、累及系统-器官和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160例不良反应中,涉及男性患者78例(48.75%),女性患者82例(51.25%);年龄最大为99岁,最小为36岁,平均年龄(63.74±11.50)岁;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31.38%)和消化系统(29.29%),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22例次)、恶心(20例次)、手足综合征(18例次)、皮疹(18例次)、瘙痒(15例次)。结论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的年龄较广、累及系统-器官较多,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依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全身性损害、循环系统等,临床工作中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在患者使用新型抗肿瘤药物期间,重点关注腹泻、恶心、手足综合征、皮疹、瘙痒等药物不良反应并做好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48例药物致肝脏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庹康秀, 杨成莉, 李明, 姜曼
    2025, 22(10): 1154-115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482

    摘要 ( 135 )   PDF(713KB) ( 134 )  
    目的 分析药物致肝脏不良反应的病例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0日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药物致肝脏不良反应的病例。结果 共收集到148例药物致肝脏不良反应报告,RUCAM评分:6~8分109例,3~5分39例。其中,满足肝损伤分型标准的有59例,肝细胞损伤型最多(44例),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0例)、混合型(5例)。按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分级标准对肝损伤病例严重程度进行分级:1级55例,2级4例。导致药物致肝脏不良反应的药物,排名前3位为抗肿瘤药物(41.58%)、抗感染药物(36.63%)、心血管系统药物(13.86%)。使用药物后至首次检出肝脏生化指标异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15 d。137例(92.57%)患者使用了保肝药物,其中129例详细报告了保肝药使用情况,使用1种、2种、3种保肝药的患者分别为73例(56.59%)、43例(33.33%)和13例(10.08%)。结论 导致药物致肝脏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较多,最常见的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应进一步加强对肝损伤高危药物的监测,制定保肝治疗方案时应慎重权衡联合用药的利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致老年肺毛霉菌病患者低钾血症的药学监护
    李冰, 刘朔
    2025, 22(10): 1159-116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25

    摘要 ( 29 )   PDF(1197KB) ( 67 )  
    目的 分析药师参与1例伴有基础低钾血症老年肺毛霉菌病患者予静脉泵入联合雾化两性霉素B胆固醇硫酸酯复合物(ABCD)治疗出现严重低钾血症的药学实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在1例基础低血钾状态因使用ABCD治疗肺毛霉菌病而导致血钾进一步下降的老年患者药学监护过程中,分析应用ABCD用法用量的合理性,探究再次发生低钾血症的原因,计算补钾所需的剂量,并对纠正血钾方案进行调整。结果 在临床药师的协助下,患者全身和局部应用ABCD治疗肺毛霉菌病并针对低钾血症状态通过口服和静脉途径补充血钾进行治疗。经过积极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复查真菌检测为阴性,同时血钾得到及时的纠正。结论 临床药师对老年患者个体化多途径应用ABCD治疗肺毛霉菌病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对ABCD所致低钾血症的不良反应有敏感的辨识能力,辅助医师提供科学的补钾方案,有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同时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环磷酰胺致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例分析
    刘红, 王钱, 程永静, 陈颖娟
    2025, 22(10): 1162-116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30

    摘要 ( 36 )   PDF(1233KB) ( 64 )  
    目的 探讨低剂量注射用环磷酰胺导致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 1例首次使用注射用环磷酰胺治疗复发性多软骨炎后出现急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总结。结果 患者首次使用低剂量注射用环磷酰胺治疗后出现急性肝损伤,经及时停药并保肝治疗后转归良好。结论 首次应用环磷酰胺药品需警惕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应尽早识别环磷酰胺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评估肝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及时调整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斯鲁利单抗致老年结肠肿瘤患者多器官免疫性损伤1例分析
    李小梅, 王洪贵, 孙嘉婧
    2025, 22(10): 1165-116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1005

    摘要 ( 29 )   PDF(1137KB) ( 60 )  
    目的 探讨斯鲁利单抗致多器官免疫性损伤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斯鲁利单抗致老年结肠肿瘤患者多器官免疫性损伤的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用药时间关联性,斯鲁利单抗致多器官免疫性损伤为很可能,经停用斯鲁利单抗,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但因患者院外未遵医嘱用药及未监测不良反应等最终导致不良反应进展。结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多器官免疫性损伤发生率较低,但致死率较高。临床在应用斯鲁利单抗治疗前加强风险评估,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注意斯鲁利单抗致多器官免疫性损伤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致急性喉头水肿1例分析
    袁梦, 魏春燕, 陈瑶
    2025, 22(10): 1168-117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1000

    摘要 ( 56 )   PDF(1136KB) ( 81 )  
    目的 探讨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引起急性喉头水肿的临床特征、判断方法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致急性喉头水肿的病例,归纳总结相关处理方案。结果 患者因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内漏,在雾化吸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1 h 47 min后,出现急性喉头水肿,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声音嘶哑。鉴于症状与乙酰半胱氨酸已知不良反应症状和雾化使用时间的高度相关性,故怀疑是该药致急性喉头水肿,随即停用该药并予肾上腺素,患者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结论 应注意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的急性喉头水肿风险,其特点是有发病快、危及生命,应加强观察,综合判断,及时停药,必要时予肾上腺素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致严重腹泻1例分析
    卫晋菲, 纪立伟
    2025, 22(10): 1171-117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55

    摘要 ( 71 )   PDF(1222KB) ( 80 )  
    目的 探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致严重腹泻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由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导致严重腹泻的患者诊疗经过、危险因素、可能机制及治疗策略。结果 在住院期间患者接受2次司美格鲁肽注射液(0.5 mg)治疗后,出现严重腹泻,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出院后再次使用司美格鲁肽注射液(0.5 mg),再次出现严重腹泻,停药后症状好转。结论 临床使用应按说明书规定从低剂量开始,加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致腹泻不良反应的重视,当不良反应出现时,应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艾司氯胺酮注射液致震颤不良反应1例分析
    苏甦, 王莫伊, 马艺溢, 李晓玲, 褚燕琦, 张兰
    2025, 22(10): 1174-117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96

    摘要 ( 45 )   PDF(1216KB) ( 61 )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注射液致震颤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术中使用艾司氯胺酮致震颤的不良反应病例,通过关联性评价和查阅文献对艾司氯胺酮致震颤的不良反应及产生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疗建议。结果 经查阅药品说明书和文献,判断艾司氯胺酮与震颤的关联性为可能。停药后,患者逐渐好转。结论 临床应关注艾司氯胺酮引起震颤的风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蛋白药物高级结构的表征方法研究
    孟贺欣, 王悦, 刘有平, 刘博
    2025, 22(10): 1177-118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615

    摘要 ( 46 )   PDF(1484KB) ( 64 )  
    目的 系统分析及总结近年来用于解析蛋白药物高级结构的新方法,以应对其质量控制中面临的挑战,并为相关药物的结构解析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归纳了质谱法、冷冻电镜技术及人工智能预测在蛋白药物高级结构表征中的原理、应用特点与性能局限。结果 不同表征技术在分辨率、高通量和动态信息捕获方面各具优势:质谱技术擅长解析构象动态,冷冻电镜可提供近原子级静态结构,而多技术融合与计算建模显著提升了复杂蛋白体系结构信息的完整性与可靠性。结论 蛋白药物结构研究虽取得阶段性进步,但现有分析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深入研究、开发新方法来实现更精准解析结构,为生物药研发与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少弱精子症药物研究进展
    唐田, 谭天阳, 刘柘君, 白雪
    2025, 22(10): 1183-118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48

    摘要 ( 47 )   PDF(1207KB) ( 63 )  
    目的 聚焦近3~5年少弱精子症的药物研发核心方向,结合对应的动物模型研究成果,系统梳理药物作用机制与疗效进展,为临床防治少弱精子症的药物选择、机制深化及新药研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重点综述抗氧化应激药物、抗凋亡药物、代谢调节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激素调节药物及中医药多靶点调控药物在少弱精子症模型中的研究进展,系统呈现各类药物的作用表现与研究数据。结果 抗氧化应激、抗凋亡、代谢调节、靶向治疗、激素调节药物及中医药多靶点调控药物均显示明确疗效,其中部分药物在改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及凋亡失衡等核心病理问题上表现突出,对精子质量提升作用显著。结论 未来需深化药物作用机制研究,推动更多高效、安全的药物从基础研究迈向临床应用,为少弱精子症防治提供更有力的药物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刘猛, 方可, 张远, 张震, 魏良兵
    2025, 22(10): 1188-119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626

    摘要 ( 50 )   PDF(1490KB) ( 67 )  
    目的 综述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PDEIs)在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筛选相关文献,系统梳理PDEIs的分类、神经调控机制、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结果。结果 PDEIs通过调节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信号通路,影响神经元可塑性、神经递质释放及神经炎症反应,在多种抑郁模型中表现出抗抑郁效果。其中,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 4, PDE4)、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 5, PDE5)等亚型抑制剂在临床前和部分临床研究中显示出快速起效、改善认知等优势,但也存在胃肠道副作用、血脑屏障穿透效率等问题。结论 PDEIs作为抑郁症治疗的新兴靶点具有重要潜力,未来需通过优化亚型选择性、改进递药系统及开展联合治疗研究,进一步提升其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研究进展
    WHODrug Global:经过验证并定期更新的标准化药品信息编码词典
    STRESE Sara, LAGERLUN DOlof, 沈玲, AHNFELT Emelie, 岳群英, FLADVAD Malin
    2025, 22(10): 1194-120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92

    摘要 ( 168 )   PDF(1427KB) ( 137 )  
    WHODrug Global(以下简称“WHODrug”)药品信息词典旨在便于临床试验中的药物编码,并发现上市后监测中的药物相关问题,从而支持有效安全的药物开发与使用。WHODrug 由瑞典基金会乌普萨拉监测中心(Uppsala Monitoring Centre,UMC)开发、维护和更新,其收录的药品信息包含产品名、活性成分及其他信息,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销售国家、药物剂型和规格,并提供中英文版本。所有相关药物都使用结构化的字母数字代码(即WHODrug 药物代码)进行链接,使产品名和包括国际非专利药名在内的活性部分连接起来。WHODrug中的药物使用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编码(ATC)进行分类,以便对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的药物进行聚集及标准化分组。WHODrug的不同层级信息用于探索药物或药物类别与不良事件之间的关系。在临床试验和上市后安全监测中使用WHODrug,可确保标准化药物命名的准确性,并且利于更便捷的全球信息交换。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医药产品鉴定(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Product, IDMP)及药品识别符(Pharmaceutical Product Identifiers, PhPID)正被添加到WHODrug中。为满足来自制药行业、学术界和监管机构WHODrug用户的需求,WHODrug需要不断更新以保障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本文通过介绍WHODrug实践中的应用、数据结构、结构的应用及其产品组合的其他用途,以期支持有效安全的药物开发与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