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基础研究
    山豆根不同组分小鼠急性毒性比较研究
    孙蓉, 杨倩, 赵燕
    2010, 7(5): 257-261. 
    摘要 ( 209 )   PDF(616KB) ( 226 )  
    目的 比较山豆根全组分、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总生物碱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为山豆根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经典的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测定山豆根全组分的最大耐受量(MTD)及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其急性毒性症状谱,记录累积死亡数及小鼠体重变化。结果 山豆根全组分的MTD为10.68 g·kg-1,水提组分、醇提组分、总生物碱提取物的小鼠口服LD50及95%可信限分别为17.469(15.450~19.701)g·kg-1、27.135(24.869~29.622)g·kg-1、13.399(12.016~14.899)g·kg-1,主要毒性症状是烦躁、多动、呼吸急促、抽搐。结论 山豆根不同组分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依次是总生物碱提取物、水提组分、全组分、醇提组分,其毒性成分与致毒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细辛的遗传毒性实验研究
    宋俊斋, 李家亿, 杨念, 张林波, 温得中
    2010, 7(5): 262-264. 
    摘要 ( 198 )   PDF(409KB) ( 333 )  
    目的 研究中药细辛的遗传毒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和精子畸形实验,观察细辛水煎液在小鼠体内对雄性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遗传物质的损伤,通过微核率和畸形率评价细辛对雄性小鼠的遗传毒性作用。结果 细辛水煎液能明显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和小鼠精子畸形,具有致突变作用。结论 中药细辛作为临床常用的中草药,临床应用时需考虑其遗传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牛黄解毒片中砷元素分析
    王秀华, 陈鼎雄, 李宗
    2010, 7(5): 265-268. 
    摘要 ( 353 )   PDF(426KB) ( 495 )  
    目的 对牛黄解毒片中总砷、可溶性砷、可溶性砷(Ⅲ)和砷(Ⅴ)进行分析,为评价牛黄解毒片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牛黄解毒片中的总砷含量,50%甲醇浸提-原子荧光法测定可溶性砷,717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原子荧光法测定可溶性砷(Ⅲ)和砷(Ⅴ)。结果 3种牛黄解毒片制剂中总砷含量为65.72~75.79 g/kg,可溶性砷占总砷百分比为0.43%~1.23%,其中可溶性砷(Ⅲ)含量0.19~0.55 g/kg,可溶性砷(Ⅴ)含量范围在0.09~0.44 g/kg。结论 不同的牛黄解毒片中可溶性砷及其中两种价态砷的含量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对牛黄解毒片中砷的含量进行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临床研究
    克罗恩病临床特点、治疗方法选择与合理用药建议
    张茹, 吕红, 钱家鸣, 沈冰冰, 杨晓鸥, 陈蔷
    2010, 7(5): 269-271. 
    摘要 ( 174 )   PDF(404KB) ( 256 )  
    目的 分析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其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提出合理用药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2007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58例克罗恩病患者,计数资料作χ2检验,计量资料作t检验。结果 ①一般情况;158例CD 患者中男:女为1.98 1,发病年龄平均33.8±15.6(7~78)岁,其中轻度15.8%、中度30.4%、重度53.8%;患者发病年龄高峰为20~29岁(29.1%)。②内科治疗与临床特点及用药情况:轻度CD患者(96.0%)选择氨基水杨酸制剂者明显多于中(87.5%)、重度(76.5%)(P =0.028);重度CD患者(70.6%)需营养支持治疗者明显多于轻(28.0%)、中度患者(43.8%)(P =0.000);患者病变部位与药物的选择及是否选择手术无明显相关性。③内科治疗的变迁:2000年后CD患者(52.4%)肠外表现发生率较2000年前(38.2%)显著升高(P =0.048),使用氨基水杨酸和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免疫抑制剂者明显增多(P<0.05)。④外科治疗与临床特点59 例(37.3%)CD患者需手术治疗,其中53例(89.8%)因患CD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主要为肠梗阻、肠瘘、肠穿孔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低者手术风险增大。结论 CD发病年龄高峰为20~29岁,免疫抑制剂和营养支持治疗在CD患者中应用逐年增多,内科治疗方案的制定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而病变部位与治疗方式的选择无关,N%高和血浆蛋白低者的CD患者手术风险增大。使用硫嘌呤应注意其骨髓毒性,硫唑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测定或TPMT基因型分析也许能预测,治疗前8周内,应每周查血常规,以后至少每3个月查1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分辨率CT在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中的作用
    张晓岩, 林江涛, 李香凝, 刘翠丽, 杨萌, 俞红霞
    2010, 7(5): 272-276. 
    摘要 ( 190 )   PDF(491KB) ( 326 )  
    目的 运用高分辨率CT(HRCT)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塑表现。方法 将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37例)和健康人(20名)分列为哮喘组和对照组,运用HRCT观察所有受试者肺部影像学特征,运用PickerPQ6000分析软件测定气道壁厚度(T)、气道壁面积(WA),采用气道壁厚度/气道外径(T/D)和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面积百分比(WA%)做为标化指标。结果 WA轻度哮喘组(12.53±4.19)mm2和中重度哮喘组(14.68±5.96)mm2与健康对照组(9.32±3.78)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哮喘组和中重度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WA%值轻度哮喘组(70.51±7.04)%和中重度哮喘组(73.50±7.27)%,与对照组(64.80±5.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轻度哮喘组与中重度哮喘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T/D中重度哮喘组较轻度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轻度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RCT可用于评价哮喘患者气道壁增厚和气道壁面积增加等气道重塑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脏介入用药监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用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谢爽, 徐波, 杨跃进, 娄莹, 李一石
    2010, 7(5): 277-280. 
    摘要 ( 238 )   PDF(602KB) ( 256 )  
    目的 对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用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病例,其中42例患者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多数发生于冠脉介入治疗后48小时内,多为小量出血,多发生于三支及以上病变患者,且男性多于女性。结论 冠脉介入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由多种原因共同引起,临床医师需加强冠脉造影/介入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注心脏介入治疗后上消化道出血
    李一石
    2010, 7(5): 280-280. 
    摘要 ( 113 )   PDF(502KB) ( 2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致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的病例分析
    娄莹, 徐波, 杨跃进, 谢爽, 李一石
    2010, 7(5): 281-285. 
    摘要 ( 211 )   PDF(633KB) ( 178 )  
    目的 对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引起的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 回顾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24 314例患者,对发生冠脉造影剂引起的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的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9例患者在接受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血管内注射后1小时之内发生严重过敏样反应,发生率0.037%,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降低,伴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及其他系统的伴随症状。给予吸氧、补液以及大剂量应用升压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结论 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中总的安全性良好,但在应用过程中应重视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视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引发的过敏样反应
    杨跃进, 李一石
    2010, 7(5): 284-285. 
    摘要 ( 159 )   PDF(761KB) ( 2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种溶栓剂应用致死亡的病例分析
    华潞, 张叶萍, 庞会敏, 胡颖, 李一石
    2010, 7(5): 286-289. 
    摘要 ( 177 )   PDF(680KB) ( 138 )  
    目的 分析2005~2009年期间本院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情况。方法 对应用rt-PA或UK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57)和肺血栓栓塞症患者(n=60)的溶栓剂应用情况、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结果 117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院内死亡10例(8.5%),原因为心源性休克(6例)、心脏破裂(3例)和心室颤动(1例)。10例死亡患者中,无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7例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死亡3例。应用rt-PA溶栓治疗的98例(84%)患者院内死亡7例,19例患者接受UK溶栓治疗,死亡3例。结论 接受溶栓治疗患者的院内死因主要与基础疾病相关,科学规范的应用溶栓治疗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溶栓剂的安全有效应用
    陈纪林, 李一石
    2010, 7(5): 288-289. 
    摘要 ( 142 )   PDF(562KB) ( 1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管理研究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法规要求
    董放
    2010, 7(5): 290-292. 
    摘要 ( 937 )   PDF(501KB) ( 737 )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是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贯穿于医疗器械的全寿命过程,具有标准化的管理程序,其法规是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南。文章探究了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现状、不同责任主体的职责,并简要介绍了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宁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居民用药情况调查报告
    耿凤英, 杨悦, 肖爱丽, 王嘉仡, 杜晓曦
    2010, 7(5): 293-297. 
    摘要 ( 183 )   PDF(670KB) ( 131 )  
    目的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居民用药情况,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提出针对性建议,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众安全、有效、经济用药。方法 采取多级抽样调查辽宁省内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乡镇卫生院的处方,利用调查表收集就诊患者和居民的基本用药习惯,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同时采用直接观察法与采访法相结合收集信息。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合理用药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剧了不合理用药,居民用药仍处于比较低的认知水平。结论 应通过多部门共同合作,制定和落实政策,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水平;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用药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磺脲类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过程中的安全性
    金锋, 李雷, 关瑜, 曲毅
    2010, 7(5): 298-299. 
    摘要 ( 184 )   PDF(510KB) ( 180 )  
    随着医疗水平和医药产业的发展,降糖药的应用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也成为了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对磺脲类降糖药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阐述,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温庆辉, 陈野, 孙健
    2010, 7(5): 300-302. 
    摘要 ( 188 )   PDF(541KB) ( 157 )  
    代谢组学是以生物体液、细胞组织提取物、细胞培养液等为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地分析生物系统中内源性代谢物变化,来评价外源性刺激物(如药物、毒物等)对机体带来的影响的一门学科。通过对代谢组学研究方法的介绍,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的应用,指出其在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性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86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分析
    王道祥, 江腊梅, 王京娥, 刘武, 范伟
    2010, 7(5): 303-305. 
    摘要 ( 194 )   PDF(799KB) ( 296 )  
    目的 分析药源性过敏性休克发生的一般规律及抢救措施,为临床用药合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济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2008年收到的86例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微生物药品、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居前2位;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占95.35%;过敏性休克大多数发生在用药后5分钟内,占39.53%;主要累及和损害循环系统、中枢神经、呼吸系统及全身。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用药前询问过敏史,严格用药指征,注意用药全程的监护,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对症抢救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2例莪术油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虞秀柳, 曾聪彦, 梅全喜
    2010, 7(5): 306-308. 
    摘要 ( 175 )   PDF(638KB) ( 197 )  
    目的 探讨莪术油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82例莪术油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莪术油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无关,多发生于≤10岁年龄组,其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为用药后的10分钟内。不良反应累及机体多个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变态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 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莪术油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用药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案分析
    替比夫定致横纹肌溶解死亡1例
    朱瑞银, 吕世文, 滕云龙
    2010, 7(5): 309-310. 
    摘要 ( 166 )   PDF(521KB) ( 2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方青蒿安乃近片致死亡1例
    夏云, 李安华
    2010, 7(5): 311-311. 
    摘要 ( 194 )   PDF(535KB) ( 2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致肝损害1例
    卢荣枝, 黎颖然
    2010, 7(5): 312-312. 
    摘要 ( 216 )   PDF(521KB) ( 1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头孢吡肟致大疱表皮松懈症死亡1例
    余佳
    2010, 7(5): 313-313. 
    摘要 ( 158 )   PDF(573KB) ( 1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工作实践
    浅谈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现状及措施
    齐建亭
    2010, 7(5): 314-315. 
    摘要 ( 173 )   PDF(672KB) ( 225 )  
    通过结合工作实践,对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要性、必要性、现状及原因进行梳理,分析并制定对策与办法,以期为基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汤永刚, 林国良
    2010, 7(5): 316-317. 
    摘要 ( 169 )   PDF(656KB) ( 341 )  
    通过对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医疗机构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应采取的措施及建立的模式,以期为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译文专栏
    药物治疗错误:来自一个共识会议的问题和建议
    沈剑文, 焦正(译), 王大猷(校)
    2010, 7(5): 318-320. 
    摘要 ( 156 )   PDF(591KB) ( 1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