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永勋. 精神病院231例用药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6):26-27. [2] 蒲城城,姚贵忠,任峰,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8):566-570. [3] 郑军然,张波,孙学礼,等.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1):43-44. [4] 张云淑,司天梅,粟克清.中国十省市第一代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0):736-740. [5] 伏新艳,高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0,16(3):181-182. [6] 江开达,马弘.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M].实用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35. [7] 梁颖杰,王永军,梁伟业,等.中国大陆恶性综合征病例报告的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4, 24(2):137-138. [8] 沈渔 .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39. [9] 钱峰,陈兵.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4):255. [10] 王文骁.抗精神病药物对女性精神病患者血清催乳素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3,5 (5C):10-11. [11] 沈子童.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催乳素升高的作用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7): 871-874. [12] 张忠东,程灶火.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中的肥胖问题[J].中国药房,2010,21(46):4398. [13] 高蓓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与代谢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11(2):209-211. [14] 易峰,梅佳,苏旭江,等.二甲双胍减轻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高的Meta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21-224. [15] 房崇村.雷尼替丁治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疗效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3):26-28. [16] 刘建金.托吡酯联合奥氮平防治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所致体质量增加及代谢功能障碍的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6):665-667. [17] 杨艳,杨德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体重增加及应对策略[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7,32(8):888-889,893. [18] 姜春和.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概述[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94-2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