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2025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22卷第4期目录
2025, 22(4): 0-0. 
摘要 ( 72 )   PDF(495KB) ( 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内毒素检测技术研究专栏
热原与细菌内毒素检测法研究进展
刘思含, 裴宇盛, 谭德讲, 孙会敏, 张横, 刘涛, 王冬梅, 贺庆
2025, 22(4): 361-36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21

摘要 ( 62 )   PDF(1324KB) ( 65 )  
目的 介绍各类热原与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为建立其标准化检测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体内热原检测法、体外热原检测法以及其他检测法的特点、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结果 全球正逐步淘汰家兔热原检测法,积极推进非动物源性热原与细菌内毒素检测法的发展,但各体外方法仍存在技术局限性。结论 鉴于各体外检测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需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非肠道用药及机体接触的医疗器械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用辅料三甲基间苯三酚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研究
赵雨歆, 蔡彤, 孙会敏, 刘涛, 裴宇盛, 许华容
2025, 22(4): 368-37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20

摘要 ( 35 )   PDF(1172KB) ( 58 )  
目的 为难溶性药用辅料三甲基间苯三酚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项,使用3种方法建立三甲基间苯三酚药用辅料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①二甲基亚砜溶解供试品至10 mg·mL-1后,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200倍,使用凝胶法、灵敏度为0.03 EU·mL-1的鲎试剂进行检测;②70%乙醇溶液溶解供试品至5 mg·mL-1后,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30倍,使用凝胶法、灵敏度为0.25 EU·mL-1的鲎试剂进行检测;③甲醇溶解供试品至100 mg·mL-1,再用20%的吐温80溶液将供试品溶液稀释至10 mg·mL-1后,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稀释40倍,使用凝胶法、灵敏度为0.03 EU·mL-1的鲎试剂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结果 3种溶解方法溶解供试品后采用检查用水稀释的方法,均可排除溶剂和供试品对细菌内毒素检测的干扰,干扰试验结果符合规定,且供试品细菌内毒素含量均低于限值,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 年版)规定。结论 建立了3种三甲基间苯三酚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为难溶性样品建立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使用凝胶法和重组C因子法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方法学研究
陈晨, 赵小燕, 蔡彤, 裴宇盛
2025, 22(4): 372-37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85

摘要 ( 28 )   PDF(1284KB) ( 68 )  
目的 建立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相关要求,建立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细菌内毒素的检测限度;分别使用凝胶法和国内外2家重组C因子试剂盒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的方法学研究,并对2种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干扰试验筛选,在稀释80倍后凝胶法和重组C因子法干扰试验均符合规定,可排除干扰,且3批供试品的内毒素含量小于0.25 EU·IU-1,国内外2家重组C因子试剂盒与凝胶法试验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凝胶法和重组C因子法均适用于重组促卵泡素β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临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专栏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
王佳庆, 汪祺, 刘彤彤, 张冬婕, 陈启, 梅升辉, 宁霄
2025, 22(4): 377-38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48

摘要 ( 26 )   PDF(1330KB) ( 47 )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HPLC-MS/MS)测定血浆中利奈唑胺浓度的检测方法,为血药浓度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以利奈唑胺-D3为内标,加入含有内标的样本释放剂后用甲醇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进样检测。结果 利奈唑胺在0.42~28 μg·mL-1内线性良好;低浓度(25.2 μg·mL-1)的平均回收率为106.7%,中浓度(140 μg·mL-1)的平均回收率为104.9%,高浓度(210 μg·mL-1)的平均回收率为105.9%。日内和日间准确度2.38%~6.74%,精密度在1.37%~2.78%。结论 建立简便、快速利奈唑胺的分析方法,可用于临床快速的血药浓度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氨溴索含量与不确定度评定
金绍明, 宁霄
2025, 22(4): 381-38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51

摘要 ( 26 )   PDF(1419KB) ( 48 )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氨溴索的方法,并分析该方法的不确定度。方法 分析测定方法建立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并进行合成。结果 大鼠血浆中氨溴索在低浓度(20 ng·mL-1)和高浓度(400 ng·mL-1)测定时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1.25、20.82 ng·mL-1P=95%,k=2)。结论 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氨溴索浓度的不确定度,在低浓度时主要由标准曲线拟合、溶液配制及重复性引入,高浓度时主要来源于血浆回收率、基质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人全血中他克莫司含量不确定度评定
王佳庆, 汪祺, 刘彤彤, 张冬婕, 宁霄
2025, 22(4): 386-39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50

摘要 ( 35 )   PDF(1418KB) ( 56 )  
目的 将不确定度评价方法应用于免疫抑制剂试剂盒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PLC-MS/MS)法检测,建立试剂盒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免疫抑制剂试剂盒进行样品制备,UPLC-MS/MS法进行定量测定人全血中他克莫司(TAC)含量,系统评估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包括重复性、工作液配制和样品制备、仪器允差、标准曲线拟合等,采用A类和B类评定方法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量化评估并合成。结果 通过重复性试验(n=3)评价得到的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ur(1,L)=0.012 8,ur(1,H)=0.012 4;通过B类评定得到的生物样本配制过程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ur(2,L)=0.015,ur(2,H)=0.015;仪器量化引入的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为0.008 2;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ur(5,L)=0.008 3,ur(5,H)=0.001 91。经合成后,人全血中TAC低浓度(3.54 mg·L-1)和高浓度(14.89 mg·L-1)样品的合并相对标准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0.025 1和0.023 5,扩展不确定度(k=2,P=95%)分别为0.177 8 mg·L-1和0.7 mg·L-1结论 本研究探索建立不确定度评价方法应用于免疫抑制剂试剂盒的系统评价标准,可有效识别测量过程中的关键误差源,为试剂盒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麦冬与山麦冬药材显微鉴别影响因素分析
余坤子, 康帅, 张南平, 常艳, 程显隆, 魏锋
2025, 22(4): 391-39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28

摘要 ( 43 )   PDF(1818KB) ( 67 )  
目的 总结使用显微鉴别法检验常用中药材麦冬与山麦冬,影响其检验结果的因素及潜在风险,以期提高相关实验室使用显微技术检验中药材的能力,并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通过对麦冬类药材显微鉴别能力验证活动进行总结,分析造成不满意结果的原因;对原始记录进行梳理,发掘共性问题,总结影响中药材显微鉴别准确性的因素。结果 对麦冬与山麦冬专属性显微特征的准确把握,适合的显微制片,以及综合判断能力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结论 为了提升显微检测能力和检验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相关实验人员加强对关键显微特征的把握,规范实验操作,并增强综合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中三甲基硅醇杂质的毒性研究
孟祥慧, 孙葭北, 李文龙, 贾娟娟, 程茗, 黄海伟, 施亚琴
2025, 22(4): 397-40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71

摘要 ( 24 )   PDF(1742KB) ( 47 )  
目的 以斑马鱼胚胎及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FDG)中工艺引入杂质三甲基硅醇对斑马鱼胚胎及幼鱼的影响,以评估其毒性。方法 采用体视光学显微镜观察给予三甲基硅醇后斑马鱼胚胎及幼鱼的发育情况,包括致畸和致死检测;应用斑马鱼行为轨迹跟踪系统评价三甲基硅醇对斑马鱼幼鱼自主行为的影响。结果 三甲基硅醇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斑马鱼胚胎及幼鱼的存活率,增加畸形率;不仅可显著抑制胚胎卵黄囊吸收和幼鱼浮漂生长,还能引发胚胎和幼鱼围心囊水肿,此外还可显著导致幼鱼行为活跃。结论 三甲基硅醇对斑马鱼胚胎及幼鱼表现出显著的发育毒性和心脏毒性,还对幼鱼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神经毒性,应在FDG产品中对其进行严格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脂质组学技术筛选碘克沙醇皮肤毒性生物标志物及其潜在靶点研究
饶玲, 许甜甜, 何春远, 王芳, 王法财
2025, 22(4): 403-40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15

摘要 ( 23 )   PDF(2097KB) ( 56 )  
目的 探究碘克沙醇引起皮肤毒性的脂质生物标志物及其潜在干预靶点。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20年12月3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使用碘克沙醇的患者48例,根据有无皮疹反应分为无皮疹组和皮疹组,每组24例。对患者血清进行脂质谱检测,并利用Metaboanalyst 6.0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脂质分子,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随后分别从基因集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 MSigDB)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下载脂代谢相关基因和皮肤毒性相关转录组测序结果,对两者进行交集,筛选碘克沙醇导致皮疹的潜在脂代谢靶点。结果 与无皮疹患者相比,脂质谱结果显示,共鉴定出198种脂类。经差异脂质成分筛选,最后筛选出67个具有显著差异的脂质成分,包括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 DG)、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 TG)、双(单酰基甘油)磷酸酯(Bis-Monoacylglycerol-Phosphate, BMP)、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s, CE)和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等。与无皮疹组患者相比,皮疹组患者血清中DG、TG、BMP、CE和PE水平均明显升高,而烷基磷脂酰胆碱[Alkyl-Phosphatidylcholine, PC(O)]、纤浆磷脂酰胆碱[Plasmenyl-Phosphatidylcholine, PC(P)]和醚联磷脂酰乙醇胺[Ether-Linked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PE(O)]水平则显著下降。在排名前20位的差异脂质分子中,TG类脂质分子占比最高,达55%(11/20)。ROC-AUC曲线分析显示筛选出的差异脂质成分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 >0.800)。将药物所致皮疹患者的差异基因与从 MSigDB中下载并整理得到脂代谢相关基因集进行交集得出131个脂代谢相关差异基因(包括61个上调基因和70个下调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排名前20位的差异基因中,蛋白脂蛋白2(Proteolipid Protein2,PLP2)升高最为显著。结论 血脂TG可能是介导碘克沙醇所致皮疹发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其机制可能与脂代谢基因PLP2表达异常升高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陈欢, 梁俊, 赵伟, 夏清荣
2025, 22(4): 410-41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70

摘要 ( 53 )   PDF(1308KB) ( 61 )  
目的 探讨本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AAPs)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接受AAPs治疗致DILI的122例患者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史、用药史、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初次用药和联合用药指标等。按1∶1随机匹配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肝损伤的危险因素。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危险因素对DILI的预测能力。结果 122例AAPs致DILI的患者中,男女比例1∶1.22,平均年龄(32.98±14.04)岁。奥氮平在治疗中发生DILI最多(52例,42.62%),DILI的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比例最高(87例,71.31%)。肝损伤的程度以轻度肝损伤为主(121例,99.18%),多数患者在对症处理后好转(62例,50.82%)或肝功能恢复正常(43例,35.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TBIL)、药物剂量、脂肪肝和联合用药是AAPs导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上述危险因素联合应用的ROC曲线AUC值为0.809,灵敏度75.40%,特异度76.00%,提示对APPs引起DILI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 APPs致DILI多发生于成年患者,以奥氮平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型为主,肝损伤程度较轻,及时干预后大多预后良好,但仍需警惕向严重肝损伤发展的可能。总胆红素、药物剂量、脂肪肝和联合用药是重要的风险因素,临床应加强用药风险评估,密切监测肝功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利伐沙班联用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致出血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伍诗琪, 苏甦, 闫素英, 张青霞
2025, 22(4): 415-41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399

摘要 ( 32 )   PDF(1332KB) ( 79 )  
目的 通过筛选真实世界中非瓣膜性房颤(NVAF)合并肾功能不全[15<肌酐清除率(CLcr)≤60 mL·min-1]患者联用利伐沙班致出血风险增加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PK-DDI)药品,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通过检索文献(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说明书、2021年欧洲心律协会指南、Lexicomp数据库总结利伐沙班PK-DDI目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1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并服用利伐沙班的NVAF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利伐沙班PK-DDI药品分为 PK-DDI组和非PK-DDI组。其中PK-DDI药品限定为P-gp和/或CYP3A4抑制剂,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局。结果 共计22类141种药品,根据是否需调整剂量分类,需要禁用、慎用药品65种和无需调整剂量药品76种。研究共纳入患者143例,PK-DDI 组出血发生率高于非PK-DDI组(P<0.05),PK-DDI 组与非PK-DDI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DDI组主要的出血性事件为临床相关非大出血(8例,61.5%),用药后30 d内出血发生率为38.7%,涉及药品包含胺碘酮、银杏叶提取物、氟康唑、伏立康唑、奥希替尼。结论 利伐沙班PK-DDI涉及多种药品,主要靶点为 P-gp和CYP3A4。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利伐沙班时,联用P-gp和/或CYP3A4抑制剂增加出血风险。利伐沙班应避免与银杏叶提取物、伏立康唑联用。利伐沙班与胺碘酮、氟康唑、奥希替尼联用需严密监测,如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Xa)因子水平或利伐沙班血药浓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舒必利稳态谷浓度/剂量比及常见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兰晓倩, 果伟
2025, 22(4): 420-42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25

摘要 ( 29 )   PDF(1383KB) ( 52 )  
目的 研究舒必利稳态谷浓度/剂量比(Cmin/D)的影响因素,并探索舒必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EPS)和高泌乳素血症(HPRL)的危险因素,促进舒必利个体化合理用药。方法 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8年9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接受治疗药物监测(TDM)的住院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其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血清肌酐值等基本资料,及给药剂量、合并用药、不良反应等药物治疗信息,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TDM测得稳态血药浓度患者113例,服药剂量为0.4(0.3,0.8)g·d-1,采血时间校正后的舒必利稳态谷浓度(Cmin)为374.80(210.64,656.58)ng·mL-1,Cmin/D值范围为0.83(0.59,1.10) ng·mL-1·mg-1·d;多重线性回归提示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Cmin/D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HPRL和EPS;合并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与未合并组舒必利用药后出现EP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是服用舒必利后出现HPRL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舒必利的稳态谷浓度与剂量相关,女性Cmin/D低于男性,未成年人Cmin/D低于成年人和老年人;舒必利与TCAs/SSRIs合并给药时应注意EPS风险,女性患者服用舒必利应密切关注催乳素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精神病药物血药浓度及其剂量比的影响因素
梅丽平, 白福臣, 于杰, 张春杰, 王亚军, 安丽梅
2025, 22(4): 424-42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44

摘要 ( 38 )   PDF(1270KB) ( 55 )  
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药物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药物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门诊患者性别、年龄、给药剂量、血药浓度等基本信息,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2 055例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数据,涉及11种抗精神病药物,推荐治疗参考范围的达标率中最高为氟哌啶醇(82.35%),最低为氯氮平(14.41%);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性别、年龄、给药剂量仅能解释部分血药浓度变化。除阿立哌唑、喹硫平,女性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浓度剂量比(C/D)高于男性患者,仅利培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同样的给药剂量,女性患者的稳态谷浓度更大;年龄与抗精神病药物浓度剂量比(C/D)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大的个体间差异,且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复杂,剂量、性别和年龄均可能造成其血药浓度波动,建议临床加强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监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阿帕替尼致高血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王栓, 黄灿, 齐腊梅
2025, 22(4): 429-43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79

摘要 ( 29 )   PDF(1327KB) ( 59 )  
目的 分析阿帕替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同时验证该模型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 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安庆市立医院使用阿帕替尼治疗的168例住院患者信息,其中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病例121例作为训练集,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47例病例作为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患者临床信息筛选出阿帕替尼致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利用ROC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再利用验证集患者信息验证该模型的准确率。结果 121例训练集患者中共有51例(42.15%)发生了高血压。与未发生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单药是否高剂量、是否联合免疫及化疗共5个指标异常,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和是否联合免疫及化疗是阿帕替尼致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4个危险因素联合建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0,敏感度为72.50%,特异度为84.30%;47例患者进行交叉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率为87.23%。结论 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及是否联合免疫及化疗是阿帕替尼致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阿帕替尼致高血压发生率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伤科中成药用药警戒
杨静琦, 许保海, 张静, 姜洋, 侍方
2025, 22(4): 436-44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57

摘要 ( 62 )   PDF(1232KB) ( 95 )  
目的 对2024年北京积水潭医院3个院区的骨伤科中成药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分析用药警戒相关信息,保障临床用药合理安全。方法 通过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数据报告、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药品说明书对药品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骨伤科中成药所导致的ADR案例、用药禁忌信息及含毒性成分情况。结果 骨伤科中成药ADR多发于女性、中老年人群,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神经、消化系统为主;药品禁忌信息主要涉及特殊人群、疾病证候、饮食、联合用药等;含毒性成分骨伤科中成药占45.31%,含乌头类毒性成分最多。结论 骨伤科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占比较大,药品禁忌内容涉及广泛,且骨伤用药多含毒性成分,临床应提高药物警戒意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59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张云惠, 陈浩云, 钟陆华, 房财富, 黄焕均, 郭晨晨, 董心仪, 石凤, 梁蔚婷
2025, 22(4): 442-44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95

摘要 ( 44 )   PDF(1250KB) ( 66 )  
目的 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发生情况与临床特征,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ICIs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某肿瘤医院2018年6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上报的159例ICIs相关ADR报告,分析并统计患者年龄、性别、ADR严重程度、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结果 159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分布在41~70岁(74.84%),男性为女性的1.94倍。涉及ICIs药物共11种,严重ADR占比28.93%,80.63%的ADR发生在ICIs治疗的前5个周期。ADR累及系统-器官广泛,主要分布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6种ICIs发生了说明书中未载明的ADR。结论 ICIs引起的ADR广泛且复杂,建议实施基于风险评估的个性化监测策略,早期识别和干预ADR。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奥希替尼致肌肉毒性不良事件信号分析
陈玲彬, 黄志雄, 郑彩琳, 吴金能, 陈洲
2025, 22(4): 447-45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87

摘要 ( 39 )   PDF(1339KB) ( 81 )  
目的 通过对奥希替尼致肌肉毒性不良事件信号进行分析与识别,以期为该药物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5年第4季度至2023年第4季度奥希替尼不良事件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 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 PRR)法挖掘奥希替尼致肌肉毒性不良事件的阳性信号。结果 共检索到以奥希替尼为首要怀疑的肌肉毒性不良事件报告616份,男女比例为1∶2.87。肌痉挛和肌炎同时符合ROR和PRR的阳性信号标准。结论 临床应用奥希替尼时,除关注药品说明书收录的不良反应外,还应密切关注肌肉毒性和性别差异,用药后1个月内建议监测关键指标,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拉考沙胺口服溶液致癫痫患儿药物性皮炎1例分析
罗雯, 吴静, 何大可, 杨锐
2025, 22(4): 452-45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461

摘要 ( 31 )   PDF(1161KB) ( 55 )  
目的 探讨拉考沙胺致药物性皮炎病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2岁男性癫痫患儿应用拉考沙胺口服溶液致药物性皮炎的病例,评估其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因素与用药安全性。结果 根据Naranjo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估量表,考虑拉考沙胺致药物性皮炎可能性大,停药并予以抗过敏治疗后,患者未再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拉考沙胺可能会引起患者药物性皮炎的发生,使用时应注意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硫辛酸注射液致血液系统异常1例分析
刘颖, 郭红叶, 杨毅恒, 金锐
2025, 22(4): 456-45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58

摘要 ( 34 )   PDF(1186KB) ( 52 )  
目的 分析使用硫辛酸导致血液系统异常的不良反应,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探讨1例硫辛酸注射液导致血液系统异常的病例,结合检索分析同类文献报道提出用药建议。结果 患者使用硫辛酸注射液后第14天出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停用硫辛酸注射液并予利可君治疗,治疗后第3天,该3项指标较前回升。结论 临床应关注硫辛酸对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特别是病程较长、有多重用药情况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致晚期长生存肺腺癌患者白癜风1例分析
刘亚岚, 刘燕湘, 陈鹏
2025, 22(4): 460-46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60

摘要 ( 30 )   PDF(1148KB) ( 64 )  
目的 探讨白癜风的发生与程序性死亡受体 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临床获益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安全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肺腺癌患者应用信迪利单抗致白癜风病例,并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自2000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1日 PD-1/PD-L1抑制剂引起皮肤白癜风的报道进行讨论。结果 本例患者在使用PD-1抑制剂33个月后发生白癜风。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用药时间的相关性,考虑白癜风很可能由信迪利单抗引起。经文献分析,纳入分析的患者共20例,首次使用 PD-1/PD-L1抑制剂至发生白癜风最短时间为免疫治疗第1个月后,最长是第20个月后,15例出现在免疫治疗的3~8个月。结论 临床应用PD-1/PD-L1抑制剂要关注发生白癜风的风险,白癜风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治疗预后良好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致胃间质瘤患者间质性肺炎1例分析
谌琦, 张明强, 郭军
2025, 22(4): 463-46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03

摘要 ( 33 )   PDF(1111KB) ( 58 )  
目的 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胃间质瘤过程中引起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级、处理措施及预后,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胃间质瘤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本例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时出现咳嗽、咳痰,经关联性分析及多学科会诊讨论后判断为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所致间质性肺炎,停药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逐渐好转。文献分析显示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可引起间质性肺炎,临床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气短。胸部CT多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网格状纤维化改变,临床严重程度可分为4级,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临床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治疗胃间质瘤前应注意药品不良反应,做好用药评估。用药过程中若患者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疑诊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诱导的间质性肺炎时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严重程度分级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舒肝宁注射液致喉头水肿1例分析
要林青, 杨丽宁, 向蓉
2025, 22(4): 466-46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87

摘要 ( 35 )   PDF(1104KB) ( 71 )  
目的 关注药物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为临床使用舒肝宁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静脉滴注舒肝宁注射液约2 min后发生喉头水肿的病例,并探讨其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患者发生喉头水肿很可能与舒肝宁注射液有关。持续抢救约1 h患者症状好转。结论 临床使用舒肝宁注射液需注意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尽早发现与处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己酮可可碱注射液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过敏性休克1例分析
陈芬, 王素萍
2025, 22(4): 469-47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11

摘要 ( 38 )   PDF(1153KB) ( 70 )  
目的 研究己酮可可碱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病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慢性肾衰竭成人患者使用己酮可可碱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案例,通过文献回顾己酮可可碱导致过敏性休克的情况,讨论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药物与用药时间的关联性,考虑己酮可可碱导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经有效抗过敏治疗后,过敏性休克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己酮可可碱注射液可能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用药期间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帕他胺片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致皮疹1例分析
曾吉, 张进科, 王莉, 陈俊, 孟旭东, 宁婧, 黄成
2025, 22(4): 472-47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10

摘要 ( 31 )   PDF(1064KB) ( 61 )  
目的 分析1例阿帕他胺片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性皮疹的病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1例阿帕他胺片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导致皮疹的病例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经验,为该患者制定个性化药学监护方案并提出用药调整建议。结果 结合患者用药史、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分析,阿帕他胺片和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为皮疹不良反应可疑药物,立即停用阿帕他胺片,给予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同时调整可能与之存在相互作用的他汀类药物并密切监测其血脂水平,约3周左右全身皮疹和瘙痒好转。结论 临床使用阿帕他胺片联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时,应密切关注可能发生的皮疹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升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药源性低血压研究进展
倪文骐, 朱峰, 周双, 崔一民
2025, 22(4): 475-48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33

摘要 ( 61 )   PDF(1310KB) ( 79 )  
目的 分析药源性低血压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防范药源性低血压提供参考。方法 综述国内外文献并检索Pharm-GKB数据库,系统分析增加低血压风险的药物类别及作用机制,评估药物基因多态性对低血压风险的影响,并总结现有防治策略。结果 超250种药物可导致低血压,心血管药物和神经系统药物为主要风险类别。药物可通过扩张血管、抑制心脏、减少血容量等多种机制导致低血压。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药物代谢及低血压发生风险。可通过个性化用药、基于基因检测的剂量调整、避免不合理联合用药及对症治疗防治药源性低血压。结论 药源性低血压应引起临床重视,未来研究可聚焦药源性低血压的预警与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