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 第2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本期栏目:
目录
中药抗病毒与解毒机制专栏
药源性心脏毒性预警研究专栏(一)
基础与临床研究
安全与合理用药
综述
2025年, 第2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22卷第8期目录
2025, 22(8): 0-0. 
摘要 ( 3 )   PDF(518KB) ( 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抗病毒与解毒机制专栏
疏风解毒胶囊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特异性抗体的影响
李欣颖, 包蕾, 李舒冉, 赵荣华, 孙静, 谢丹, 鲍岩岩, 郭姗姗, 崔晓兰, 耿子涵
2025, 22(8): 841-85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70

摘要 ( 7 )   PDF(3192KB) ( 9 )  
目的 探讨疏风解毒胶囊(SFJD)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特异性抗体分泌的影响,并通过体外模型研究其对B细胞激活的调控机制。方法 建立H1N1非致死性感染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PR8模型组,阳性药磷酸奥司他韦组(27.5 mg·kg-1·d-1),SFJD高、中剂量组(2.288 g·kg-1·d-1、1.144 g·kg-1·d-1),并将各组小鼠随机分为感染第0、2、4、6、8天共计5个时间点组。第0至第4天进行灌胃给药,于以上时间点对各组小鼠取材,分别称量各组小鼠肺重和体重,计算肺指数;采用高通量液相蛋白芯片多因子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的总IgA、IgM、Ig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1N1特异性IgA、IgM与IgG。于第8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使用Micro-CT,观察小鼠肺部影像;采用流式分析法,检测外周血和肺泡灌洗液B细胞百分比。将人肺上皮细胞(BEAS-2B)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组,阳性药组(62.5μmol·L-1),SFJD高、中剂量组(15.6、7.8μg·mL-1);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分为正常对照组,病毒感染组,阳性药组(250μmol·L-1),SFJD高、中剂量组(62.5、31.3μg·mL-1)。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SFJD对呼吸道上皮细胞B细胞刺激因子(BAFF)表达的影响。结果 SFJD可降低第4天至第8天H1N1感染小鼠的肺指数(P<0.05);降低第8天病毒载量(P<0.01),减轻炎症病变,升高外周血及肺组织中的B细胞比例(P<0.01,P<0.001);降低第 8天肺泡灌洗液中总IgA水平,升高总IgM水平(P<0.01);降低第4天肺泡灌洗液中特异性IgA(P<0.000 1)的分泌、促进第8天特异性IgM(P<0.000 1)、IgG(P<0.000 1)的分泌;同时,SFJD可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系BAFF表达(P<0.05,P<0.001)。结论 SFJD在H1N1感染早期给药,可恢复外周血B细胞比例,促进其向肺组织浸润,增强病毒特异性IgM和IgG分泌,发挥抗病毒效果。同时,SFJD通过抑制呼吸道上皮细胞BAFF表达,防止B细胞过度激活,进而调节感染后的体液免疫应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叶抗流感胶囊对人冠状病毒229E感染致小鼠肺炎的影响
王馨蔚, 彭一峰, 孙静, 冀祖恩, 包蕾, 罗恒磊, 耿子涵, 张虎娟, 李舒冉, 张敬升, 郭姗姗, 崔晓兰, 赵荣华
2025, 22(8): 851-85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10

摘要 ( 4 )   PDF(1862KB) ( 7 )  
目的 探究一叶抗流感胶囊(YYKLG)对人冠状病毒229E(HCoV-229E)感染所致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HCoV-229E滴鼻感染建模,小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磷酸氯喹组,连花清瘟颗粒组,YYKLG高、中、低3个剂量组(分别为0.70 、0.35、0.18 g·kg-1·d-1),共7组。感染当天开始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蒸馏水处理,其余组灌胃给药处理,共4 d,第5天对各组小鼠称重、解剖,评估YYKLG在高、中、低3个不同剂量下对小鼠肺指数、病毒载量、肺内细支气管及肺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YYKLG高、中剂量组小鼠肺指数明显下降;YYKLG高、中、低3个剂量组肺组织病毒载量显著下降。中药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不同程度减轻小鼠肺部细支气管和肺组织病理损伤,其中高、中剂量组的病变程度与模型组的病变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YYKLG可以改善HCoV-229E病毒感染所致的模型小鼠肺炎症状,以期为中药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参苓颗粒对镉中毒致小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影响
谢锐, 孙绮悦, 李艳英, 张敬升, 赵荣华, 郭姗姗, 耿子涵, 包蕾, 高双荣, 崔晓兰, 谢丹, 孙静
2025, 22(8): 856-86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1036

摘要 ( 3 )   PDF(1702KB) ( 6 )  
目的 观察双参苓颗粒对镉中毒致小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将小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肾衰宁片阳性对照组,双参苓颗粒高、中、低(9.0、4.5、2.2 g·kg-1·d-1)3个剂量组,每组20只。采用2 mg·kg-1·d-1无水氯化镉溶液连续腹腔注射30 d(小鼠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各给药组造模同时灌胃给药45 d。分别于给药15、45 d眼眶采血,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含量;并收集24 h尿液,测定尿蛋白(TP)含量;实验结束后取小鼠双侧肾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检测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给药15、45 d的血清中Cr、BUN含量;尿液中TP含量显著增加(P<0.01),小鼠24 h尿量在15 d时明显增加,45 d时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双参苓颗粒3个剂量组给药15、45 d后,均可显著降低镉中毒小鼠Cr、BUN含量(P<0.01),改善小鼠肾功能,调节小鼠尿量(P<0.01,P<0.05);双参苓颗粒3个剂量组给药15 d及高、中剂量组给药45 d后可显著降低TP含量(P<0.01,P<0.05);双参苓颗粒3个剂量组小鼠对氯化镉引起的肾小球增大、球内系膜细胞增生、肾间质瘀血以及肾曲管肿胀等病理改变,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恢复作用。结论 双参苓颗粒对镉中毒致小鼠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源性心脏毒性预警研究专栏(一)
PDK4调控“内质网-线粒体对话”关联阿霉素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史彦蕾, 张冰, 王雨, 许卓欣, 田敏, 孟敏, 萨日娜
2025, 22(8): 863-86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72

摘要 ( 4 )   PDF(1785KB) ( 6 )  
目的 分析PDK4调控内质网-线粒体接触位点(Mitochondria-Associated Membranes, MAMs)即“内质网-线粒体对话”的分子机制,并探讨其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潜在关联,为研发心脏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系统综述了PDK4在MAMs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中的作用。结果 研究发现,PDK4、MAMs及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钙稳态失衡等方面,这些相互作用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PDK4通过过表达,主要破坏MAMs介导的钙稳态,造成线粒体钙超载,进而影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这为开发针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保护策略提供思路和潜在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草药心脏毒性预测模型研究
陈思颖, 丁雪丽, 刘淑佳, 张晓朦, 张冰, 林志健
2025, 22(8): 869-87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36

摘要 ( 3 )   PDF(1473KB) ( 6 )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基于定量构效关系建立并验证中草药心脏毒性预测模型,为中草药的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比例失衡法筛选并收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FAERS)数据库中具有潜在心脏风险的活性成分,作为主分析数据,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通过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K-最近邻分类法(KNN)和极端梯度提升法(XGBoost)构建预测模型及内部验证,使用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精确度等多个指标评估模型的性能,选出最优模型;并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建库至2025年1月1日的文献收集具有心脏毒性的中草药活性成分,从自发报告系统数据库挖掘出可能具有心脏风险的中草药,并从TCMSP数据库中筛查其活性成分,作为测试集,对构建的最优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预测性能最佳的模型为KNN,训练集AUC=0.684,验证集AUC=0.718;通过文献筛选出24种具有心脏毒性的中草药活性成分,自发报告系统数据库中筛查出怀疑中草药11种,经外部验证后18种中草药活性成分以及10种中草药预测出心脏风险。结论 模型预测的整体准确率达80%,可以用于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心脏毒性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铁死亡探讨中药防治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机制
蔡海丽, 张晓朦, 刘亚迪, 陈莉娟, 王雨, 张冰
2025, 22(8): 876-88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310

摘要 ( 3 )   PDF(2253KB) ( 6 )  
目的 探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中高水平尿酸-铁死亡路径的作用,评价中药菊苣提取物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3 dpf斑马鱼仔鱼建立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模型,设置对照组、阿霉素(10μmol·L-1)组、高尿酸(100μmol·L-1)+阿霉素(10μmol·L-1)组、别嘌醇(136μg·mL-1)+阿霉素(10μmol·L-1)组、高尿酸(100μmol·L-1)+阿霉素(10μmol·L-1)+铁死亡抑制剂Fer-1(1μmol·L-1)组和高尿酸+阿霉素+低、高剂量菊苣提取物组(500、1 000μg·mL-1),检测生存率、心率和心脏形态学指标(SV-BA间距、心包水肿)。结果 高水平尿酸显著加重阿霉素诱导的心脏毒性,表现为心率加快、SV-BA距离增加及心包水肿加重(P<0.05或P<0.01);铁死亡抑制剂Fer-1和菊苣提取物均可显著改善上述心脏损伤(P<0.01),且菊苣高剂量组效果更优。结论 高水平尿酸可能通过激活铁死亡路径加剧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中药菊苣提取物能发挥心脏保护作用,监测铁死亡相关生物标志物可建立有效的毒性预警体系,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的补心安眠汤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
郑海云, 王志钢, 吴宏伟, 王少南, 王斌
2025, 22(8): 883-88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56

摘要 ( 3 )   PDF(1430KB) ( 7 )  
目的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对补心安眠汤所含化学成分及其入血成分进行定性研究。方法 以5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制备补心安眠汤的提取物。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与给药组,每组4只,给药组按生药量2 g·mL-1进行补心安眠汤混悬液灌胃,空白组灌胃等量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腹主动脉采血处理后得到的血清样品,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Shield RP C18(2.1 mm×100 mm,1.7 μm)色谱柱,以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功能(Full MS/dd MS2)采集数据,扫描范围m/z 100~1 500。通过一级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二级碎片离子信息,与对照品保留时间、Thermo Scientific中药成分数据库(OTCML)质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 从补心安眠汤中共鉴定出71种化合物,包括22种黄酮类成分、19种三萜类成分、7种脂肪酸类成分、5种苯丙素类成分与18种其他类成分,血浆中检测到21种原型成分。结论 本研究实现了对补心安眠汤中体外化学成分与入血成分的快速表征与鉴定,可为其药效物质与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重症患者利奈唑胺剂量分析
孙雅, 王旭, 孙志, 周玉冰
2025, 22(8): 889-89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22

摘要 ( 3 )   PDF(1517KB) ( 7 )  
目的 分析利奈唑胺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重症患者中的剂量,优化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重症患者群体中的利奈唑胺治疗方案,为其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5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本院重症监护室(ICU)病房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23例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静脉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检测结果,计算利奈唑胺的药动学参数。运用蒙特卡洛模拟,获得现给药方案[600 mg,每12h给药1次(q12h)]治疗不同革兰阳性(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感染时的达标概率(PTA)、累积反应分数(CFR),评估给药方案(600 mg,q12h)在细菌清除方面的疗效。结果 对于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者,利奈唑胺采用600 mg,q12h给药方案,当最低抑菌浓度(MIC)≤2 mg·L-1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肺炎链球菌可达到满意的抗菌效果(PTA=100%),CFR分别为95.42%、92.03%、93.15%、91.45%、98.81%。但对MRSA的抗菌效果不理想(PTA<90%),CFR为49.45%。利奈唑胺的稳态最小血药浓度( )水平与协变量用药后7 d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 对于利奈唑胺静脉治疗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时,当MIC≤2 mg·L-1时,600 mg,q12h给药方案能获得良好的抗菌效果,对此类患者可适量减少给药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此外,利奈唑胺对MRSA的抗菌效果不理想时,此时可相应增加给药剂量。利奈唑胺600 mg,q12h给药7 d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在保证抗菌效果的同时可根据血药浓度检测结果适当调整给药剂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舒更葡糖钠对腹腔镜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
李明颖, 张晓霞, 孙晓黎, 赵燕, 何苗, 李艳玲, 段薇, 杨鸥
2025, 22(8): 896-90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342

摘要 ( 3 )   PDF(1375KB) ( 6 )  
目的 评估舒更葡糖钠对腹腔镜全盆底重建术后患者肌松恢复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01例腹腔镜全盆底重建术患者,根据术后肌松拮抗方案分为舒更葡糖钠组(S组,n=20)、新斯的明组(N组,n=33)及无拮抗组(C组,n=48)。主要结局为拔管时间,次要结局包括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全麻苏醒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α=0.05)。结果 S组拔管时间较N组和C组显著缩短[(3.1±1.5)min vs(6.9±2.3)min、(5.7±1.2)min,P<0.001];S组PACU停留时间显著短于N组[(29.8±10.1)min vs(36.7±9.5)min,P<0.017]。S组全麻苏醒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N组(15% vs 48.5%,P<0.001),主要表现为N组恶心的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如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发生率较高。结论 舒更葡糖钠可快速拮抗罗库溴铵的肌松作用,显著缩短腹腔镜全盆底重建术患者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降低苏醒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其临床应用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中草药-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探讨
申晨, 周娴, 刘建平
2025, 22(8): 902-90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182

摘要 ( 3 )   PDF(1312KB) ( 6 )  
目的 介绍常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HDI)数据库和评价方法,探讨中草药-药物相互作用(CHDI)的评价思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19日数据,总结HDI数据库、因果关系推断、证据分级和质量评价,以及临床相关性的评价方法。结果 临床决策支持(CDS)系统需要综合评估证据质量分级、临床相关性、风险因素、不良反应等参数;DI概率评估量表(DIPS)可用于评估HDI与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但无专门针对HDI证据质量和临床相关性的评价方法。结论 需参考药物相互作用质量评价方法以及中草药证据评价体系,建立CHDI证据评价体系和CDS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败血症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用药分析
赵杰, 高明娥, 常虹, 范惠霞
2025, 22(8): 909-91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488

摘要 ( 3 )   PDF(1289KB) ( 7 )  
目的 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并败血症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用药情况。方法 收集某院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诊断为NEC的患儿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共纳入155例临床病例,NEC并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宫内窘迫、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泛发性腹膜炎。研究组(n=39)中检出病原菌中屎肠球菌14株(28.57%),对青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耐药率均为10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最高(87.76%),对美罗培南耐药率为14.29%。对照组(n=116)中检出最多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1株,33.33%),其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89.0%)。研究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纳入的39例NEC并败血症患儿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抗菌药物为美罗培南27例(69.23%)、头孢哌酮舒巴坦24例(61.54%)、万古霉素15例(38.46%)。结论 NEC并败血症患儿病原菌以肠球菌及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医院抗感染治疗方案基本合理,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应引起临床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气化痰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系统评价
史琪, 王建新, 王桂杰, 陆悦阳, 主佳旭, 高蕊
2025, 22(8): 914-91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19

摘要 ( 4 )   PDF(1652KB) ( 6 )  
目的 系统评价清气化痰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9月26日,筛选纳入清气化痰丸治疗AECOP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提取文献资料后依据Cochrane协作偏倚风险评估工具2.0版(ROB 2.0)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随后利用Revman5.4.1及Stata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632例受试者,ROB 2.0评估结果为4项研究是低风险(Low Risk)、4项研究有些顾虑(Some Concerns)。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临床疗效[RR=1.28,95%CI(1.18,1.39),P<0.000 01]、FEV1%[MD=7.29,95%CI(5.68,8.90),P<0.000 01]、FEV1/FVC[MD=6.10,95%CI(4.81,7.38),P<0.000 01]、PaO2[MD=7.10,95%CI(6.04,8.16),P<0.000 01]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PaCO2[MD=-5.54,95%CI(-6.39,-4.69),P<0.000 01]、中医证候积分[MD=-5.79,95%CI(-6.39,-5.18),P<0.000 01]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有5项研究报告不良事件,试验组[RR=0.61,95%CI(0.26,1.44),P=0.26]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清气化痰丸辅助治疗AECOPD可改善喘息症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安全性良好,但考虑到纳入研究在数量、质量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该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RCTs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花清感颗粒治疗轻型流感临床应用的Meta分析
应婕, 徐霄龙, 李博, 刘腾文, 刘清泉
2025, 22(8): 920-92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86

摘要 ( 4 )   PDF(1778KB) ( 6 )  
目的 探讨金花清感颗粒在轻型流感治疗中的临床作用,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4年8月30日。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纳入金花清感颗粒治疗轻型流感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Stata 16.0软件执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 085例患者。低剂量金花清感颗粒(每次5 g)用药3 d时,中医证候有效率较安慰剂高9.23%[95%CI(5.30, 13.15)],但需关注潜在发表偏倚;退热率较安慰剂高7.31%[95%CI(3.04, 11.59)],Begg检验未提示发表偏倚;用药5 d,中医证候改善无明显差异,退热率较安慰剂高1.92%[95%CI(-2.74, 6.58)],Begg检验未提示发表偏倚。高剂量金花清感颗粒(每次10 g)在改善中医证候和退热方面未显示优势。结论 金花清感颗粒治疗轻症流感有效,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方面具备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33例羟苯磺酸钙胶囊不良反应分析
柯秀琴, 海学武
2025, 22(8): 924-92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60

摘要 ( 4 )   PDF(1273KB) ( 7 )  
目的 对羟苯磺酸钙胶囊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为其ADR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9年6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宁夏ADR数据库收集羟苯磺酸钙胶囊的433例ADR报告,按照患者情况、ADR关联性评价、转归情况、累及系统-器官及ADR临床表现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433例报告涉及患者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分布上41~80岁占绝大多数(88.69%)。痊愈或好转419例(96.77%)。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胃肠系统(46.54%)、皮肤及皮下组织(16.19%)、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12.65%)、各类神经系统(10.29%)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腹泻、发热、皮疹等。严重ADR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皮下组织(33.85%)、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29.23%)、胃肠系统(10.77%)。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瘙痒、肝功能异常等。结论 除了常见的胃肠系统症状,羟苯磺酸钙胶囊导致的发热在严重ADR病例中占比较高(35.14%),可能是容易被忽视的严重ADR;同时,个别病例报告了重症药疹、风团样皮疹及荨麻疹等严重皮肤反应,对使用羟苯磺酸钙胶囊导致发热和严重药疹的患者应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2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梁洁
2025, 22(8): 928-93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497

摘要 ( 5 )   PDF(1332KB) ( 8 )  
目的 分析本院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临床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ADR报告,对涉及抗肿瘤药物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2例抗肿瘤药物ADR中男、女性占比分别为51.16%和48.84%;患者年龄≥60岁的占比54.65%;报告涉及的原患疾病中肺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最多,均为21例(12.21%);报告涉及的静脉滴注途径给药的ADR占比最多(62.79%);药品种类最多的为小分子靶向药物55例(31.98%);ADR常累及的系统-器官为血液系统(24.45%)、全身性损害(17.47%)、肝胆系统损害(16.59%);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畏寒/寒战为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新型抗肿瘤药物ADR中,排名前3位的药物为利妥昔单抗21例(19.63%)、信迪利单抗15例(14.02%)、贝伐珠单抗和卡瑞利珠单抗均为8例(7.48%);一般的ADR 95例、严重的77例,大部分转归为好转。结论 应根据患者特点予合适的抗肿瘤治疗方案,同时密切监测相关ADR,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奥马环素和莫西沙星不良事件分析
刘疆, 陈洁, 邱思鸿, 李娜, 周莹, 陈永刚, 罗季
2025, 22(8): 933-93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96

摘要 ( 3 )   PDF(1370KB) ( 6 )  
目的 为临床上安全使用奥马环素和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FAERS)数据库收集奥马环素与莫西沙星从2004 年第1季度至2024 年第1季度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计算报告比值比(ROR)法以及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 Regulatory Agency,MHRA)的综合标准法来挖掘两药的ADE信号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奥马环素和莫西沙星的ADE报告分别为527、16 614 份,性别构成比均为男性多于女性。经信号筛选,得到奥马环素45个ADE信号、莫西沙星607个ADE信号。药物发生频次最多的3 个ADE信号奥马环素为恶心、呕吐、腹泻(分别为108、61、37 例),在其药品说明书中均有记载,而莫西沙星分别为皮疹、头晕、超敏反应(分别为1 198、1 157、945 例),其中头晕未在说明书中记载。按信号强度排序,奥马环素的输液部位静脉炎(ROR值为635.83)和莫西沙星的虹膜缺失检测阳性(ROR值为3 478.69)位列第一,奥马环素被其药品说明书记载,而莫西沙星说明书中未被记载。结论 奥马环素ADE主要累及到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和胃肠系统疾病;而莫西沙星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且新的可疑风险信号较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彭氏变形杆菌致糖尿病足感染的药学监护
赵牡丹, 朱明辉, 张欢, 赵远洋, 秦靖
2025, 22(8): 937-94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82

摘要 ( 3 )   PDF(1223KB) ( 6 )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抗感染方案制定、诊治过程中方案的调整以及药学监护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彭氏变形杆菌致糖尿病足感染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抗感染治疗,药师通过询问病史及结合临床指南,发现彭氏变形杆菌对替加环素天然耐药,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给药方案及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及时调整糖尿病足抗感染方案,患者感染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感染部位逐渐长出新生肉芽组织,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彭氏变形杆菌导致糖尿病足感染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抗感染治疗并进行用药监护,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优化药物治疗效果,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重度血小板减少2例分析
周玗洁, 黄晓婧, 陈明月, 杜鹏强, 王爱凤
2025, 22(8): 941-94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16

摘要 ( 6 )   PDF(1282KB) ( 15 )  
目的 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重度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例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后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关联性及高危因素。结果 经关联性分析,2例患者的重度血小板减少均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相关,均予立即停药,经输血或临床观察后好转出院。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致重度血小板减少虽少见但后果严重,临床需警惕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致急性戒断综合征1例分析
陈桦宝, 刘薇, 蒋婷, 郑玲利, 李静
2025, 22(8): 944-94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17

摘要 ( 4 )   PDF(532KB) ( 7 )  
目的 探讨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解救引起急性戒断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分析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标准剂量纳洛酮解救吗啡缓释片中毒后发生的急性戒断综合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其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案。结果 患者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并调整纳洛酮解救剂量、给药方式,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阿片类药物中毒需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的纳洛酮解救剂量及给药方式,并注意纳洛酮的急性戒断综合征风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迪利单抗致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1例分析
杨欣, 杨宝春, 杨漾, 邵欢
2025, 22(8): 947-94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69

摘要 ( 5 )   PDF(1163KB) ( 8 )  
目的 探讨信迪利单抗致内分泌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胃癌患者接受信迪利单抗治疗后相继出现孤立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症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用药时间相关性,判定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很可能是信迪利单抗所致,停用信迪利单抗并予泼尼松和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重启免疫治疗。结论 信迪利单抗治疗期间应警惕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尤其当患者出现低钠、乏力时,一旦发生可能需要终身激素替代治疗,基线检查和定期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相关不良反应,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利巴韦林的药理作用机制、结构改造及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谢锐, 耿子涵, 包蕾, 赵荣华, 李舒冉, 孙绮悦, 王馨蔚, 张敬升, 崔晓兰, 郭姗姗, 孙静
2025, 22(8): 950-95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99

摘要 ( 4 )   PDF(1289KB) ( 8 )  
目的 探讨利巴韦林(Ribavirin,RBV)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结构改造及靶向制剂,为RBV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中国知网、国家科技图书管理中心、PubMed等RBV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5月2日),对其药理作用机制、结构改造以及靶向制剂进行整理归纳。结果 RBV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抗病毒和抗肿瘤;RBV的结构改造主要是糖基改造和碱基改造;RBV的靶向制剂中纳米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当前的热点。基于纳米粒的RBV药物递送系统能够显著减少给药量,并提高药物的靶向性;而RBV囊泡和脂质体表现出明显的靶向性,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RBV与血红蛋白和胆汁酸偶联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偶联物既具有靶向性又能降低毒性或副作用;除了偶联策略,RBV还能与聚阴离子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更显著抗病毒作用的复合物。结论 通过精准的靶向递送,RBV能够更有效地作用于病变部位,减少药物剂量,进而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后续研究中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创新递送系统和药物结合策略能使RBV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噬在病变肝脏中不同功能的研究
王映荷, 李明奇, 赵晓璐, 马月宏
2025, 22(8): 956-96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25

摘要 ( 3 )   PDF(1275KB) ( 6 )  
目的 探讨自噬在病变肝脏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为肝脏病变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中国知网和PubMed等从建库截至2024年5月31日,汇总自噬在病变肝脏中的不同作用,包括肝损伤、肝纤维化和肝癌中承担的不同作用。结果 在肝脏炎症的发展过程中,适度自噬可以通过减少肝细胞焦亡、减少脂滴聚集等维持肝脏中正常组织的动态平衡缓解肝损伤;自噬在病毒性肝炎中具有双向调控的作用;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自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或者促进纤维化的进展;自噬在肝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发挥不同作用。结论 肝损伤在病变肝脏中,自噬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研究自噬在肝脏中的作用机制和进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