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22卷第1期目录
    2025, 22(1): 0-0. 
    摘要 ( 59 )   PDF(442KB) ( 1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寡核苷酸药物的质控关键技术研究
    刘博, 袁亚楠, 王悦, 程舒倩, 卢治国, 范慧红, 孙会敏
    2025, 22(1): 1-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06

    摘要 ( 17 )   PDF(2006KB) ( 44 )  
    目的 全面梳理寡核苷酸药物的基本情况及其质控手段(尤其是有关物质分析技术),为更为精准控制寡核苷酸药物的产品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及数据库,对寡核苷酸杂质分析、结构表征、精准定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果 已上市的寡核苷酸药物主要有反义寡核苷酸、小干扰核糖核酸和核酸适配体3类,质量控制主要参考国外相关指南,离子对反相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和质谱法常用于寡核苷酸药物质量控制,同时其他分析技术具有独特优势。结论 寡核苷酸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国内目前缺少针对性指导原则。另外,现有寡核苷酸药物分析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深入研究,开发新方法,为寡核苷酸药物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研究专栏
    基于多源信息构建药品不良反应基准数据库
    聂晓璐, 孙凤, 阎爱侠, 彭晓霞, 詹思延
    2025, 22(1): 10-1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11

    摘要 ( 29 )   PDF(1541KB) ( 66 )  
    目的 总结现有主要药品不良反应(ADR)基准数据库构建信息来源,并以药源性血小板减少(DITP)为例综合多源数据构建ADR基准数据库,以期为今后开展计算模拟研究和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比较介绍现有各主要ADR基准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优势与局限性;利用多源信息汇总构建DITP基准数据库,使用Kappa值评价各来源数据信息的一致性;利用药品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法(ATC)编码分析DITP风险药物在解剖学分类中的分布情况与差异。结果 利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推荐的多源信息来源方法构建了包含1 765种药物的DITP基准数据库(DITPst)。在DITPst数据库中,按照ATC编码解剖学分类划分,最常发生DITP的药物为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类药物,77.17%(196/254)可引起DITP。结论 利用多源信息构建ADR基准数据库可为药物研发开展计算模拟研究及药品上市后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与定量构效关系的儿童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
    聂晓璐, 赵厚宇, 霍东辉, 阎爱侠, 孙凤, 彭晓霞, 倪鑫, 詹思延
    2025, 22(1): 16-2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07

    摘要 ( 10 )   PDF(1660KB) ( 48 )  
    目的 利用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和药物的构效关系开展儿童药源性免疫性血小板(DIIT)风险信号挖掘及毒性评价研究。方法 使用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电子病历数据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利用改良的实验室极端异常比例失衡法挖掘儿童DIIT潜在信号;基于多来源信息构建DIIT基准数据库,并利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XGBoost算法和药物分子描述符(ECFP4和CORINA),构建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基于药物理化性质和分子指纹开展DIIT的毒性评价研究。结果 基于电子病历数据挖掘 18个儿童DITP阳性信号药物。其中制霉菌素和拉氧头孢钠是儿童和成人的2个新的DITP阳性信号(DITP风险分别为OR:1.75, 95% CI:1.37~2.22和OR:1.61, 95% CI:1.38~1.88),另发现6个儿童尚未报告的新的阳性信号药物:亚胺培南、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头孢唑肟钠、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基于1 319种化合物所构建的9个不同的QSAR模型中效果最优的前3个模型分别为SVM-ECFP4+CORINA模型、RF-ECFP4+CORINA模型及XGBoost-ECFP4模型,其外部验证集上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747、0.732及0.712。经3个最优模型所组成的共识模型可准确预测出在第一步中发现的7种潜在阳性信号。结论 真实世界信号挖掘方法与QSAR模型相结合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学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信号挖掘与分析
    孙熙木, 周涵, 李雁铭, 郭鹏, 聂晓璐
    2025, 22(1): 23-2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75

    摘要 ( 18 )   PDF(1695KB) ( 60 )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不良事件(AE)信号挖掘,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美国FAERS数据库2011年第1季度至2024年第2季度IC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信息成分法(IC)进行信号挖掘。结果 共获得ICIs为首要怀疑药物(PS)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AE报告共2 050份,多见于男性(52.29%)和老年(44.73%)人群。报告最多的国家为日本(19.95%),适应证多分布于肺部(33.41%)和皮肤(13.41%)。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抑制剂外,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在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上均检测到阳性信号。血小板减少症阳性信号按照信息成分(IC025)分类为弱强度信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阳性信号除西米普利单抗(IC025=0.07)和阿维鲁单抗(IC025=0.57)外均为中等强度信号,尤其PD-L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联合方案ROR值最高 [ROR=26.15(13.04~52.45)]。结论 医务人员应警惕ICIs可能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不良事件并及时予以预防或治疗方案,以提高ICIs的临床应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性监测系统综述
    孙一鑫, 王晨, 于玥琳, 郭鹏, 聂晓璐
    2025, 22(1): 29-3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68

    摘要 ( 11 )   PDF(1360KB) ( 46 )  
    目的 系统梳理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发生的安全性监测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PubMed(含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与SinoMed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各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9月30日公开发表的有关VITT安全性监测的文章。使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对文献中报告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描述与分析VITT发生率(包括报告率)与发生风险的研究现状。结果 最终纳入24篇文献,按照安全性监测的研究类型可分为:①基于自发上报系统的被动监测研究(15篇);②基于人群或医疗保健数据库的主动监测研究(9篇)。结果 显示VITT主要发生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腺病毒载体疫苗接种后(尤其是第1剂次),报告率范围在0.2/100万剂次~19.9/100万剂次,发生率范围在2.11/10万人年~311/10万人年;其他类型COVID-19疫苗的报告数相对较低,但已有研究发现mRNA疫苗可能导致VITT发生风险增加。此外,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乙型肝炎疫苗、轮状病毒疫苗、脑炎疫苗与甲型肝炎疫苗等8种疫苗也被观察到与VITT发生相关。在纳入文献中,有9项研究报告了VITT诊断标准,主要涉及5方面内容,包括近期疫苗接种史、血栓形成、并发血小板减少、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临床专家综合评估意见。结论 VITT是一种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可涉及多种疫苗类型的潜在免疫接种后不良事件,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特征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放射性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专栏
    我国放射性药品发展现状与展望
    李文龙, 贾娟娟, 黄海伟, 姚静, 张春青, 王岩, 张辉
    2025, 22(1): 37-4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70

    摘要 ( 18 )   PDF(1473KB) ( 44 )  
    目的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全方位了解我国放射性药品发展的现状,对制约放射性药品生产和使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方法 深入我国放射性药品产业集中的地区,从药品检验机构、生产单位和医疗机构的角度,采用实地走访、查阅文献、对比研究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与结论 建议加快修订《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规范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审批管理,强化放射性药品检验机构建设和能力提升,加强放射性药品研发指导,加大政策引导,推进我国放射性药品产业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质控关键杂质氨基聚醚对照品的定值研究
    孙得洋, 孙葭北, 李文龙, 贾娟娟, 张文在, 刘燕, 黄海伟, 姚静
    2025, 22(1): 43-4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82

    摘要 ( 8 )   PDF(1470KB) ( 47 )  
    目的 分析质量平衡法和定量核磁共振法对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质控关键杂质氨基聚醚开展对照品定值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紫外检测器和电喷雾检测器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器对氨基聚醚待测样品进行纯度检查;同时测定样品中水分、残留溶剂及炽灼残渣。以质量平衡法对氨基聚醚进行定值研究;并以定量核磁共振法进一步对该样品进行佐证定值研究。结果 紫外检测器和电喷雾检测器测定氨基聚醚纯度均为100%;质量平衡法的定值结果为99.75%,定量核磁共振法的定值结果为99.78%。结论 质量平衡法与定量核磁共振法对氨基聚醚定值结果一致,氨基聚醚对照品可用于氟[18F]脱氧葡糖注射液及F-18取代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锝[99mTc]二巯丁二酸盐注射液的生物分布测定方法研究
    贾娟娟, 孙葭北, 张文在, 孙得洋, 施亚琴, 黄海伟
    2025, 22(1): 47-5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48

    摘要 ( 8 )   PDF(1443KB) ( 45 )  
    目的 建立锝[99mTc]二巯丁二酸盐(99mTc-DMSA)注射液的生物分布测定方法,测定99mTc-DMSA注射液的生物分布,为该品种的质量评价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 考察生物分布测定所需仪器(放射性活度计、γ计数器)的测量范围及适用性。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2个企业的注射用亚锡二巯丁二钠(DMSA)药盒制备99mTc-DMSA注射液,考察注入剂量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不同企业相同剂量的99mTc-DMSA注射液在大鼠体内各脏器的摄取值,以考察不同企业的生物分布差异。结果 放射性活度计的测量范围为≥1.6 μCi;γ计数器测量的线性范围为400~3 570 000 CPM,对应的最大放射性活度为2.6 μCi。注入剂量0.04 mCi~1.7 mCi的样品,生物分布无显著差异。采用建立的生物分布测定方法考察,结果显示2个企业的样品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分布有差异,A企业药盒制备的99mTc-DMSA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速度比B企业药盒快。注射1 h后,A制剂经尿液排出19.23%,B制剂排出10.29%;每克肾组织的摄取值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7.00%和26.95%。结论 建立了锝[99mTc]二巯丁二酸盐注射液的生物分布测定方法,为该药品的质量评价及其他锝[99mTc]标记药物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CP-MS测定注射用亚锡二巯丁二钠中15种元素杂质含量
    姚静, 连晓芳, 左利民, 郭鑫, 刘惠一, 谷永升, 贾庆莹, 黄海伟
    2025, 22(1): 53-5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72

    摘要 ( 7 )   PDF(1357KB) ( 44 )  
    目的 建立测定注射用亚锡二巯丁二钠中元素杂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方法。方法 使用ICP-MS半定量测定模式对注射用亚锡二巯丁二钠中元素杂质进行筛查,结合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Q3D元素杂质指导原则的要求,确定15种元素:锂(Li)、铝(Al)、钾(K)、钒(V)、铁(Fe)、钴(Co)、镍(Ni)、铜(Cu)、锌(Zn)、砷(As)、镉(Cd)、铟(In)、锑(Sb)、汞(Hg)和铅(Pb)作为定量考察和控制的元素杂质研究对象。ICP-MS采集模式选择动能歧视(Kinetic Energy Discrimination,KED)模式,分别以钪(Sc)、锗(Ge)、钇(Y)、铋(Bi)作为内标,采用重复采样3次的平均值报告结果。结果 经元素筛查发现注射用亚锡二巯丁二钠中存在相对较高的Al、K、Fe、Zn、In 5种元素。不同企业产品元素杂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出一定的生产商分布特点。建立的定量方法验证显示,15种元素杂质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响应与浓度相关性良好(r>0.991 7);方法精密度(RSD≤3.72%)和重复性(RSD≤3.53%)满足测定要求;各元素平均回收率93.45%~105.38%(RSD≤4.28%,n=9),方法准确性良好。结论 金属盐类制剂产品可能引入ICH Q3D元素杂质指导原则要求以外的元素杂质。本研究建立的ICP-MS定量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注射用亚锡二巯丁二钠中元素杂质的筛查、检测和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治疗性DNA疫苗小鼠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侯田田, 王旭东, 杨萍, 周鹏博, 秦超, 黄瑛, 王爱玲, 耿兴超, 周晓冰, 刘德芳
    2025, 22(1): 58-6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271

    摘要 ( 6 )   PDF(3036KB) ( 37 )  
    目的 评估治疗性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清除情况。方法 共使用156只C57BL/6N小鼠,分为阴性对照组、鼠源DNA疫苗组和人源DNA疫苗组,单次肌内注射给予小鼠,在给药后2、24 h,7、14、28、56 d解剖,取脏器,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方法检测2种DNA疫苗在不同脏器的分布情况。结果 鼠源DNA疫苗和人源DNA疫苗在给予C57BL/6N小鼠后,给药后2 h,基因拷贝数最高,并广泛分布于各组织脏器,其中以注射部位含量最高,后各组织脏器基因拷贝数呈逐渐下降趋势。至给药后14 d,基因拷贝数在各组织脏器水平较低,与给药后24 h相比,约下降了99.9%以上。雌性和雄性分布趋势一致。在血液中,给药后2 h基因拷贝数水平较高,至给药后24 h,人源DNA疫苗和鼠源DNA疫苗已基本在血液中清除。结论 C57BL/6N小鼠肌内注射后2 h,鼠源DNA疫苗和人源DNA疫苗在各组织脏器广泛分布,以注射部位分布最高,且在体内存续时间不超过56 d。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款冬花药用与非药用部位中6种活性成分比较研究
    昝珂, 蔡喜生, 吴芸, 王赵, 王丹丹, 李海亮, 金红宇
    2025, 22(1): 67-7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69

    摘要 ( 9 )   PDF(1335KB) ( 45 )  
    目的 比较款冬花药用和非药用部位中6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款冬花不同部位中绿原酸、芦丁、3,4-O-二咖啡酰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奎宁酸、4,5-O-二咖啡酰奎宁酸、款冬酮等6种成分的含量。采用ShimNex CS C18(4.6 mm×250 mm, 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20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0 ℃。结果 芦丁和款冬酮在款冬花的花梗和根中均未检出,其余4种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也均低于花蕾。结论 验证了款冬花药材以花蕾入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非药用部位的混入会影响该药材质量,建议在质量标准中增加杂质检查项目,确保药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细菌内毒素回收现象及其缓解方式研究
    裴宇盛, 徐琳, 赵雨歆, 蔡彤, 华晓东
    2025, 22(1): 72-7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02

    摘要 ( 10 )   PDF(1269KB) ( 37 )  
    目的 研究药品生产过程中低细菌内毒素回收现象的发生机制,降低药品生产放行环节中潜在的内毒素污染风险,防止具有致热性的药品流向市场危及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从低内毒素回收的定义、产生机制、其与其他干扰因素的区别及缓解措施等角度,探讨该现象的发生原因。结果和结论 通过采取的纠正低内毒素回收现象的方法,消除该风险,以期达到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对药品质量的监管,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黄药材中梓醇的含量测定研究
    戴梦茹, 李春, 张永欣, 卢宇, 程博宇, 冯伟红
    2025, 22(1): 76-8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68

    摘要 ( 10 )   PDF(1605KB) ( 39 )  
    目的 采用UPLC建立地黄中梓醇的含量测定方法,为提升地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oltimate LP-C18 色谱柱(4.6 mm×50 mm,2.7μm),以纯水为流动相和提取溶媒,等度洗脱,检测波长194 nm,流速为0.6 mL·min-1,柱温35℃,进样量1μL。对3批鲜地黄和7批生地黄中的梓醇进行测定,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生地黄中梓醇的【含量测定】项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所建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及加样回收试验的RSD均<0.5,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方法相比,灵敏度、重现性和准确度更高。建立的UPLC方法可在15 min内完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在10 min内可准确测定鲜/生地黄中梓醇。结论 该方法简单易行、绿色环保、节省时间、不需采用任何有机溶剂,可有效避免酸环境下梓醇的降解,准确测定梓醇含量,为地黄药材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银黄口服制剂安全性风险分析及思考
    邵波, 钟露苗, 成雨竹, 邓华, 朱兰
    2025, 22(1): 84-8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613

    摘要 ( 15 )   PDF(1238KB) ( 39 )  
    目的 分析银黄口服制剂安全性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国内文献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中银黄口服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 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共收到银黄口服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8 700例,其中标识为严重的报告197例(2.26%)。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文献报道显示,银黄口服制剂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头晕等,有严重过敏反应报告。2024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银黄口服制剂药品说明书进行统一修订。结论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合理选用银黄口服制剂,提高安全用药意识;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加强药物警戒,做好用药指导与宣传,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分析
    赵秋月, 卫红涛, 李丹丹, 闫安, 邸宣
    2025, 22(1): 88-9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435

    摘要 ( 15 )   PDF(1271KB) ( 48 )  
    目的 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致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药师干预结果并文献研究。方法 临床药师对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使用阿加曲班治疗AIS,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药学服务,并分析出血原因、治疗过程、不良反应转归。同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PubMed阿加曲班治疗AIS的相关文献,分析其安全性。结果 使用阿加曲班注射液的AI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96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情况15 例(7.65%);出血严重程度:13例仅为潜血阳性,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2例为活动性出血,延长了住院时间。经药师干预,给予停药及质子泵抑制剂(PPIs)等治疗后情况均好转,对原患疾病进程影响不明显。检索得到的7篇有关阿加曲班治疗AIS安全性的文献,总计纳入1 070例患者。其中6篇文献显示,阿加曲班组消化道出血1例,发生率0.45%,对照组消化道出血3例,发生率1.36%;1篇将消化道出血列在其他出血事件中,数据统计后并没有增加其他出血事件的概率。结论 应用阿加曲班治疗AIS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但一般出血量较少,预后良好,对AIS治疗影响较小;既往研究也表明,阿加曲班不会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藻-甘草配伍毒效关系可视化分析
    陈霙仁, 薛泽宇, 黄天驰, 梁懿洪, 林子淇, 修琳琳
    2025, 22(1): 93-9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380

    摘要 ( 8 )   PDF(1467KB) ( 36 )  
    目的 梳理海藻-甘草配伍应用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归纳其药效和毒性机制以及毒效关系,为临床安全高效应用海藻-甘草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海藻-甘草配伍应用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文献184篇。对关键词进行归纳,以有效性与安全性为该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以甲状腺肿、细胞增殖、肝毒性、肝药酶等为机制研究热点;对动物实验文献进行毒效关联分析,两者毒效关系与配伍比例、剂量、给药方法、药物组合等密切相关,在发挥纠正甲状腺系数、抗甲状腺肿、保肝作用的同时会引起诱导肝药酶、影响心肌酶、减少药物排泄等不良反应,随着海藻剂量升高不良反应增多。结论 海藻-甘草配伍应用的药效与毒性在一定条件下同时存在、相互转化,以中医整体观念与理论指导为核心依托、以毒效关系为关键抓手,整合海藻-甘草在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用药的丰富经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08例抗精神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戴彪, 曹银, 孙艳红, 张元元, 夏清荣
    2025, 22(1): 99-10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337

    摘要 ( 27 )   PDF(1513KB) ( 53 )  
    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规范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安徽精神卫生中心医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ADR报告808例,应用帕累托图对患者年龄、药物种类分布、发生时间以及累及系统-器官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8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ADR中,男女比例为1.3∶1;20~29岁、30~39岁、10~19岁3个年龄段报告比例最大,分别为27.97%、22.40%、17.20%;ADR报告共涉及15种抗精神病药物,上报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利培酮(20.42%)、奥氮平(20.17%)、喹硫平(13.49%)、阿立哌唑(13.24%)及氯氮平(13.24%);引起ADR的给药途径主要为口服给药(95.79%);ADR在2~10 d内发生最多(37.62%);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神经系统损害例数最多(46.78%);一般ADR 728例(90.10%),严重ADR 80例(9.90%),多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预后良好。结论 经由帕累托图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ADR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发生时间和药物种类等因素,及时发现药物风险信号,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63例药疹病例分析
    程伟能, 潘秋娜, 杨静, 冯强, 汤晓萌, 梁悦
    2025, 22(1): 104-10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320

    摘要 ( 38 )   PDF(1276KB) ( 60 )  
    目的 分析药疹的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程度、处理方式等,对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报告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的763例药疹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763例药疹患者,其中男性342例(44.82%),女性421例(55.18%)。可疑的致敏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310例、造影剂160例、抗肿瘤药54例、中成药47例、内分泌系统药47例及消化系统药33例,其中抗菌药物主要为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药疹发生后,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共729例,未停用34例。268例药疹患者未进行对症治疗,严重及一般药疹发生至好转的时间分别为(1.93±1.22)d及(1.71±1.35)d。495例行药物治疗,主要选用抗组胺药、激素类药品、葡萄糖酸钙及炉甘石洗剂,其中抗组胺药主要选用氯雷他定,激素类药物主要选用地塞米松,严重及一般药疹发生至好转的时间分别为(2.40±2.36)d及(1.80±1.41)d。对症治疗的患者中,301例单药治疗,194例联合治疗。结论 不同类型药物,其药疹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可根据药疹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停药及对症处理,单药治疗是治疗轻度药疹的主要选择,可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决定是否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度尼利单抗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1例分析
    刘楠楠, 席雅琳, 陈喆
    2025, 22(1): 109-11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54

    摘要 ( 9 )   PDF(1251KB) ( 40 )  
    目的 分析卡度尼利单抗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等内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卡度尼利单抗致3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患者使用卡度尼利单抗后出现的乏力、恶心、低血钠等症状很可能为免疫相关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停用卡度尼利单抗,并加用口服激素治疗后,不适症状消失,且依从性良好。结论 卡度尼利单抗治疗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出现乏力、恶心、低钠血症等情况,应警惕药物相关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可能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磺酸伏美替尼片致心力衰竭1例分析
    张维, 徐东杰, 金宇, 邹颖, 张婷, 周建成
    2025, 22(1): 113-11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433

    摘要 ( 13 )   PDF(1203KB) ( 41 )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伏美替尼片(简称“伏美替尼”)引起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1例肺癌晚期的女性患者接受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伏美替尼)后出现心力衰竭,结合文献讨论其潜在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结果 患者服用伏美替尼3个月后出现心力衰竭,排除其他因素后,结合同类药物致心力衰竭报告,考虑伏美替尼引起心力衰竭可能。患者经伏美替尼减量和抗心衰治疗后好转。结论 伏美替尼治疗可引起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时注意监测心脏彩超,以尽早识别和处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马钱子在骨伤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于玟路, 张虹
    2025, 22(1): 116-12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431

    摘要 ( 15 )   PDF(1306KB) ( 41 )  
    目的 探讨马钱子在骨伤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策略,以确保治疗效果并减少其毒性风险。方法 分析马钱子在治疗骨折愈合、骨质增生、骨关节炎、脊髓损伤、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中的应用情况。研究马钱子的剂量控制、用药监测、炮制减毒方法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禁忌。结果 临床应用显示,马钱子在治疗骨折愈合、骨质增生、骨关节炎、脊髓损伤以及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然而,由于其含有的毒性成分,马钱子在临床的安全应用引发学者的进一步研究。结论 马钱子含有毒性成分,其临床安全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通过合理控制剂量、监测用药、炮制减毒和避免不当配伍,可以促进马钱子的安全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