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20卷第6期目录
    2023, 20(6): 0-0. 
    摘要 ( 164 )   PDF(450KB) ( 2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何首乌质量安全及药效研究专栏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何首乌中87种农药残留
    刘芫汐, 辜冬琳, 汪祺, 姚令文, 王莹, 金红宇, 马双成
    2023, 20(6): 601-60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085

    摘要 ( 95 )   PDF(2086KB) ( 106 )  
    目的 建立何首乌中87种农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方法,并应用于53批何首乌样品的农药初步筛查,为何首乌安全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样品经乙腈高速匀浆提取,采用LC-MS /MS,基质匹配法进行测定。质谱采用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MRM)采集数据。结果 87种农药及其代谢物共计100个指标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实验中全部指标回收率在70.4%~107.4%之间,RSD均小于11.40%,符合痕量测定的要求。53批何首乌样品中共检出3种农药,分别为多菌灵、啶虫脒和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1结论 此方法检测指标包括LC-MS/MS检测的绝大多数禁用农药,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可应用于何首乌中农药残留的筛查检测,可为基质类似中药材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豆汁拌蒸对何首乌中24种成分含量的影响
    李妍怡, 文海若, 王莹, 杨建波, 刘越, 汪祺, 张玉杰, 马双成
    2023, 20(6): 609-61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46

    摘要 ( 82 )   PDF(1947KB) ( 101 )  
    目的 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黑豆汁拌蒸炮制法,在不同炮制时间(0~48 h)下对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为何首乌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制备药典黑豆汁拌蒸样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方法(UPLC-QQQ-MS/MS),测定何首乌药材中24种成分含量。结果 建立UPLC-QQQ-MS/MS方法,测定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蒽醌、黄酮、酚类化合物含量;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24种成分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二苯乙烯苷类、蒽醌类、黄酮类经长时间炮制含量降低,酚类成分随炮制时间延长含量增加。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以用于炮制前后何首乌中24种化学成分的定量检测分析。制何首乌中24种成分的含量与蒸制时间密切相关,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黄酮类、酚类发生规律性变化,对何首乌毒副作用和补益功效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致HK-2细胞毒性研究
    兰洁, 文海若, 黄芝瑛, 汪祺, 马双成
    2023, 20(6): 616-62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38

    摘要 ( 78 )   PDF(3821KB) ( 132 )  
    目的 采用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系HK-2细胞明确何首乌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与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 HK-2细胞经2.5、10、20、40、80、120、160 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3.125、12.5、25、50、100、150、200 μmol·L-1的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作用 24、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CK-8)测定这些单体对HK-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HK-2细胞经6.25、12.5、25、50、100 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作用 24、48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表达水平;以JC-10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并以流式检测法测定5种蒽醌类化合物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酚致 HK-2 细胞存活率随给药时间和给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 200 μmol·L-1给药 48 h 后细胞存活率仍大于 75%。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100 μmol·L-1给药48 h后,LDH释放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5种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对HK-2细胞给药后细胞上清中Kim-1水平未呈现出随浓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仅在100 μmol·L-1给药后,Kim-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5种何首乌蒽醌类单体成分给药后,HK-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和给药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仅25、50、100 μmol·L-1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50、100 μmol·L-1的大黄酸给药48 h后检测到显著的细胞凋亡(P<0.05)。结论 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是导致何首乌肾毒性的潜在蒽醌类成分。何首乌中其他成分的肾毒性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参-制何首乌药对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谱效关系
    刘晶晶, 戴忠, 杨建波, 王莹, 徐蓓蕾, 刘越, 汪祺, 马双成
    2023, 20(6): 623-62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10

    摘要 ( 44 )   PDF(1735KB) ( 69 )  
    目的 建立红参-制何首乌药对不同提取工艺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其对Aβ1-42诱导HT22细胞模型保护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 制备红参-制何首乌药对30%乙醇回流提取物、30%乙醇渗漉提取物、70%乙醇回流提取物、70%乙醇渗漉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采用UHPLC法进行测定并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建立不同工艺提取物的U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共有峰指认。采用Aβ1-42诱导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利用MTT法评估不同工艺提取物对模型的保护,考察红参-制何首乌药对不同提取工艺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不同提取工艺UHPLC指纹图谱中共有峰与神经细胞保护的相关性。结果 红参-制何首乌药对不同提取工艺有19个共有峰,通过化学对照品指认13个成分。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14个共有峰与神经细胞保护的关联度均大于0.6,呈相关性。经PLS分析发现10个成分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影响较大。结论 建立红参-制何首乌药对不同提取工艺UHPLC指纹图谱并指认了19个共有峰成分;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大黄素甲醚、20(S)-人参皂苷 Rg2、人参皂苷Ro、人参皂苷Rd和14、17、18号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可能是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药效物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参-制何首乌药对抗衰老作用的HT22细胞和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初步研究
    刘晶晶, 徐蓓蕾, 杨建波, 王莹, 刘越, 汪祺, 马双成
    2023, 20(6): 629-63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11

    摘要 ( 50 )   PDF(2124KB) ( 82 )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提取工艺下红参-制何首乌药对对神经细胞的抗衰作用,为红参-制何首乌药对在抗衰及抗阿尔茨海默病(AD)作用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分别制备30%和70%乙醇回流提取物,30%和70%乙醇渗漉提取物和水提取物。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提取物对HT22细胞中β-半乳糖苷酶含量的影响,初步筛选红参-制何首乌药对神经细胞抗衰效果最佳的提取物,并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直观分析该提取物对神经细胞的抗衰效果,用秀丽隐杆线虫寿命试验及瘫痪实验验证其抗衰及抗AD作用。结果 红参-制何首乌药对的不同提取方式均对HT22细胞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其中70%乙醇渗漉提取物效果最佳。对其进行多浓度验证,显示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浓度为0.2 mg·mL-1的70%乙醇渗漉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寿命有明显的延长作用,浓度为0.008 mg·mL-1的70%乙醇渗漉提取物具有缓解瘫痪的趋势。结论 红参-制何首乌药对的70%乙醇渗漉提取物具有明显抗神经细胞衰老的作用,具有抗衰老延长寿命与治疗AD的潜力,应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市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定量统计学方法研究专栏
    基于主动监测系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不良反应探索
    郑轶, 罗枭, 张朋朋, 刘永梅, 叶小飞, 郭晓晶, 陈霞, 贺佳
    2023, 20(6): 634-63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06

    摘要 ( 158 )   PDF(1657KB) ( 167 )  
    目的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不良反应为例,初步探索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的可行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18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重庆某哨点医院的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数据,提取应用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肿瘤患者信息,以及未使用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肿瘤患者信息作为对照,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1∶4的方法将2组间已观测到的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基于几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和Logistic回归构建心肌炎的预测模型,选择预测效能最佳的模型作为心肌炎的预测模型,对患者是否患有心肌炎进行识别,随后将2组进行对比,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会增加心肌炎的发生风险。结果 共纳入15 589名患者,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3 496名,对照组12 083名。构建的心肌炎预测模型中,随机森林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948, ACC=0.988, 精准率=1.000, 召回率=0.545, F1分数=0.706),将其作为心肌炎的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纳入研究的患者是否发生心肌炎进行识别,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发生心肌炎64名(1.83%),对照组有160名(1.32%),2组间的发生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会增加心肌炎的发生风险,临床医师在给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应注意心肌炎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学习方法在FAERS布加替尼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陈枭, 郭晓晶, 许金芳, 韦连慧, 陈晨鑫, 梁际洲, 郑轶, 叶小飞
    2023, 20(6): 639-64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645

    摘要 ( 158 )   PDF(2272KB) ( 197 )  
    目的 评估机器学习算法在检测布加替尼(Brigatinib)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中的性能。方法 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收集的布加替尼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数据开展研究。首先为研究药品构建一个输入数据集,包括药品标签上列出的已知不良反应和未知不良反应。对于已知不良反应,训练4种机器学习算法,并通过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极限梯度提升机(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Logistic回归和邻近算法(k-NearestNeighbor, kNN)]与传统不相称分析方法[报告优势比(ROR)]和信息成分(IC)]进行比较。结果 kNN算法具有最高的AUC,平均值0.875,其余方法中Logistic回归(0.852),XGBoost(0.722),RF(0.662)和DPA(0.548)。在未知不良反应数据集中,以kNN算法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检出6个额外信号(占15.8%),传统不相称方法检出4个额外信号(占10.5%)。结论 以kNN算法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比传统DPA方法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面性能更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叠加权法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中的模拟研究
    韦连慧, 张朋朋, 刘永梅, 郭晓晶, 许金芳, 陈枭, 陈晨鑫, 叶小飞
    2023, 20(6): 646-65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13

    摘要 ( 155 )   PDF(1927KB) ( 226 )  
    目的 通过模拟研究探索重叠加权法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中均衡混杂因素的效果。方法 采用点估计值、标准误、偏倚、均方差、95%置信区间覆盖率综合评价倾向性评分分层、倾向性评分匹配、逆概率加权法及重叠加权法这4种方法在4种不同组间重叠程度时效应估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 在本研究的模拟情景中,重叠加权法效应估计的结果最准确、稳定,其他3种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随着重叠程度的减小均逐渐变差,逆概率加权法差异最大。结论 重叠加权法可以作为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中均衡混杂因素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零膨胀模型与狄利克雷过程结合在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陈晨鑫, 张朋朋, 刘永梅, 叶小飞, 贺佳
    2023, 20(6): 651-65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09

    摘要 ( 90 )   PDF(1626KB) ( 141 )  
    目的 探索零膨胀模型与狄利克雷过程2种方法结合,在优化药品上市后安全性信号检测结果中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对零膨胀模型和狄利克雷过程的原理进行综述,分别总结2种方法的研究现状及优点,并提出二者结合以扩展信号检测方法的假设。结果 零膨胀模型能够校正超额“零计数”问题,减少信号检测结果的偏倚;狄利克雷过程通过丰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率先验分布的选择空间,能有效控制假阳性信号的产生。结论 将零膨胀模型与狄利克雷过程相结合,用于扩展现有贝叶斯信号检测方法存在一定可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市后不良反应评价中似然比检验方法的比较
    潘喆敏, 徐圣, 郑轶, 陈晨鑫, 刘永梅, 张朋朋, 叶小飞, 贺佳
    2023, 20(6): 655-66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32

    摘要 ( 206 )   PDF(2059KB) ( 247 )  
    目的 对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中各类似然比检验方法(likelihood ratio test, LRT)进行概述及比较。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对上市后不良反应评价中LRT方法的原理进行综述并对进一步的探索方向进行展望。结果 现有研究表明与报告比值比、信息成分方法相比LRT方法能更好控制I型错误发生率,并且有多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结论 LRT方法是上市后不良反应评价可行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需要严格控制伪发现率,或者需要权衡伪发现率/I型错误发生率与灵敏度/检验功效的情况,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甘草干姜汤对顺铂所致巨噬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
    辛雨濛, 卢天公, 孙震晓
    2023, 20(6): 661-67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716

    摘要 ( 48 )   PDF(3049KB) ( 83 )  
    目的 研究甘草干姜汤(LDGD)对顺铂所致巨噬细胞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顺铂(1、2、3、4、6 μg·mL-1)和LDGD(5、10、15、20 mg·mL-1)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考察顺铂(2、3、4 μg·mL-1)和LDGD(5、10、20 mg·mL-1)单用、序贯和同时作用对RAW264.7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顺铂(4 μg·mL-1)和LDGD(5、10、20 mg·mL-1)单用及不同方式联合作用对RAW264.7细胞凋亡、细胞活性氧(ROS)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雄性C57/BL6J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顺铂组(4 mg·kg-1)、联用组(顺铂4 mg·kg-1+LDGD 5 g·kg-1),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接种小鼠肺腺癌细胞(LLC)后第2天,联用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LDGD 20 d,顺铂组和联用组每3 d腹腔注射顺铂,荷瘤21 d后处死小鼠,测定甘草干姜汤与顺铂联用对小鼠肿瘤体积、体重、脏器指数、脾脏T淋巴细胞分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免疫因子水平及肿瘤切片中巨噬细胞浸润等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顺铂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活力(P<0.01),而LDGD各剂量组均能促进RAW264.7的细胞活力(P<0.01);LDGD能降低顺铂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P<0.01),降低顺铂引起的RAW264.7细胞凋亡(P<0.01);LDGD能够逆转顺铂所致RAW264.7细胞的ROS水平升高及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顺铂组和联用组均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顺铂能导致小鼠体重显著下降,肝脏指数显著升高,肾脏、脾脏和胸腺指数显著下降;联用组能使胸腺指数恢复到正常水平,肝肾和脾脏指数向对照组水平恢复;LDGD能在顺铂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鼠脾脏CD3+、CD4+、CD8+ T淋巴细胞的水平;同时LDGD提高了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和小鼠血清TNF-α含量,降低了血清IL-6含量。结论 LDGD可能通过减少ROS产生和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顺铂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凋亡,降低顺铂的细胞毒性;LDGD与顺铂联用,抗肿瘤同时能降低顺铂造成的小鼠肝肾和免疫器官损伤,促进巨噬细胞功能,进一步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葛根参与淡豆豉发酵对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的影响
    张奥, 段天华, 徐荣荣, 姜晓娅, 张泽昭, 冯薇, 牛丽颖
    2023, 20(6): 671-67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706

    摘要 ( 56 )   PDF(2944KB) ( 65 )  
    目的 增加葛根作为淡豆豉发酵辅料,探讨葛根参与淡豆豉发酵对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比较分析加葛根纯种菌发酵组、无葛根纯种菌发酵组、仅葛根辅料纯种菌发酵组、加葛根自然发酵组、无葛根自然发酵组和仅葛根辅料自然发酵组的药效活性,同时对比纯种发酵组1~7 d 的最优发酵时间。结果 抗骨质疏松作用最好的为加葛根纯种发酵4 d的淡豆豉,在1×10-4 g·L-1浓度下促成骨细胞增殖作用最佳,增殖率可达45.8%。结论 本研究证实葛根作为辅料发酵淡豆豉可有效提高体外抗骨质疏松活性,为传统中药发酵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罗芳梅, 吴攀, 李静, 王婷, 王方杰
    2023, 20(6): 675-67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680

    摘要 ( 70 )   PDF(1804KB) ( 152 )  
    目的 探讨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ABCB1 C3435T(CC型、CT型和TT型)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血药浓度和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9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收治的行HD-MTX化疗且检测ABCB1 C3435T基因型并测定MTX血药浓度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基因多态性与MTX血药浓度和ADR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66例患者,其中男52例,女14例,平均年龄(7.46±3.09)岁(1.9~15.0岁)。HD-MTX化疗后常见ADR为中性粒细胞减少(98.48%)、贫血(89.39%)、血小板减少(77.27%)和黏膜损伤(53.03%)等。ABCB1 C3435T TT型比CC型的MTX 44 h血药浓度更高(P<0.05)。CT和TT型比CC型的黏膜损伤、呕吐和肝损伤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与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HD-MTX血药浓度水平及ADR(黏膜损伤、呕吐和肝损伤)可能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镇痛药物方案治疗下肢缺血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李谈, 张杨, 张望德, 王云
    2023, 20(6): 680-68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089

    摘要 ( 92 )   PDF(1675KB) ( 93 )  
    目的 对下肢缺血性疼痛患者不同镇痛药物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对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下肢缺血性疼痛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镇痛药物方案进行分析,收集患者基本情况、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入组患者71例,按照镇痛方案分阿片类药物组30例、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组(NSAIDs)32例和坐骨神经阻滞组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及吸烟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骨神经阻滞组VAS评分下降值和阿片类药物组、阿片类药物联合NSAID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667±1.658 vs 3.567±0.817,t=7.716,P<0.001;6.667±1.658 vs 3.938±0.982,t=6.271,P<0.001)。阿片类药物组和阿片类药物联合NSAID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缺血性疼痛镇痛药物方案有多种模式,相对于单用阿片类药物或阿片类药物联用NSAIDs,坐骨神经阻滞的应用在患者疼痛主诉和VAS评分下降改善明显,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氨吡啶缓释片不良反应信号挖掘分析
    赵稳华, 舒鹤, 倪晨明, 郭晋敏
    2023, 20(6): 684-69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212

    摘要 ( 141 )   PDF(2090KB) ( 313 )  
    目的 挖掘氨吡啶缓释片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信息成分法(IC)对系统中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上报的氨吡啶缓释片ADR/ADE进行数据挖掘,按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氨吡啶缓释片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R/ADE报告141 768份,涉及患者47 486例,其中女性占大多数(72.39%);41~70岁年龄段的患者占比最大(82.83%);美国是主要报告国家(90.98%);严重ADR/ADE共7 873例(16.58%),主要为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12.24%)。经筛选后共检测到ADR信号174个,其中说明书未记载的信号126个。报告例数前50位PT中可疑信号36个,说明书未记载的信号 30个。信号强度前50位的PT涉及SOC主要为各类检查(19个)、各类神经系统疾病(11个)、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5个)等。ADR信号共涉及13个系统-器官,主要为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28.53%)、各类神经系统疾病(26.03%)和精神病类(8.79%)等。结论 对氨吡啶缓释片ADR/ADE进行真实世界数据分析,提示临床应严格遵循说明书用药尤其要关注癫痫病史及肾功能,另外还检出新的较强信号如T淋巴细胞、CD4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异常,临床应关注密切监测患者各类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说明书未提及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AERS数据库的4种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安全性分析
    陈亚昆, 门鹏, 王攀
    2023, 20(6): 691-69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073

    摘要 ( 107 )   PDF(1969KB) ( 139 )  
    目的 对真实世界不良事件报告数据进行挖掘,分析4种磷酸二酯酶5(PDE5)抑制剂的上市后安全性特征。方法 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分别收集2012年第二季度至2022第三季度以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和阿伐那非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事件(ADE)报告数据,并进行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术语(PT)标准化映射分析,根据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分析(IC)法筛选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有效不相称测定信号,并对高强度信号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西地那非ADE报告27 695例、他达拉非16 683例、伐地那非718例、阿伐那非222例,4种药物ADE报告的SOC主要类型较为类似。在高强度ADR信号方面,整体信号强度(按ROR值)为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未检测出阿伐那非的有效ADR信号。其中西地那非ADR信号主要集中于生殖系统并出现多个恶性皮肤肿瘤相关ADR信号,他达拉非的恶性皮肤肿瘤相关ADR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其他药物、且其大部分高强度信号尚未被说明书收载,伐地那非则主要为生殖系统疾病和眼器官疾病。结论 4种PDE5抑制剂的ADE整体分布具有一致性,但具体ADR信号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应用时应予以针对性关注,并重点建议对伐地那非和西地那非药品说明书中的ADR信息进行及时补充更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48例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特征分析
    陈崇泽, 李婕, 旷煉, 檀学文, 刘敏惠, 刘熙, 郑燕钗, 靳洪涛
    2023, 20(6): 697-70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648

    摘要 ( 549 )   PDF(2556KB) ( 285 )  
    目的 分析某院住院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转归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某院上报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设定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DILI不良反应病例,对这些病例的年龄、性别、临床分型、RUCAM评分、严重程度、转归及所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到201 268例住院患者;筛选得到448例DILI不良反应住院患者病例;DILI不良反应的住院患者粗发病率为0.22%;男女比例为1∶0.56;平均年龄(59.24±18.22)岁,男女年龄有显著差(P<0.05);原患疾病主要是感染性疾病(28.35%)、心脑血管疾病(27.46%),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分型中肝细胞损伤型比例最高为218例(48.46%)、混合型次之为161例(35.93%),胆汁淤积型最少为69例(15.40%),RUCAM量表评分均在3分以上,264例(58.93%)≥6分;3种临床分型之间RUCAM评分及严重程度有显著差异;3种临床分型之间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疑药物种类出现频次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心脑血管及血脂调节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排名前3位的可疑药物依次为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莫西沙星;严重程度分级中轻度肝损伤387例(86.38%);中度肝损伤36例(8.04%);重度肝损伤25例(5.58%);停药/减量并给予保肝及对症治疗后,临床转归结果良好。结论 提示男性、中老年患者易发生DILI不良反应,主要以轻中度肝损伤为主。临床上使用心脑血管及血脂调节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时需警惕其引起的DILI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疗用毒性药品在医疗机构中的安全管理探讨
    赵暄, 郭婧, 陈宁, 梅隆, 郑婷婷, 张丽芳, 张威
    2023, 20(6): 705-70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14

    摘要 ( 102 )   PDF(1733KB) ( 140 )  
    目的 通过分析医疗用毒性药品(简称“毒性药品”)A型肉毒毒素在医疗机构中的使用情况,探讨和促进毒性药品安全管理。方法 查阅国家发布的毒性药品管理文件,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文献资料,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毒性药品安全管理进行探讨。结果 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毒性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待完善,国外相关指南对该类药品接收、储存、准备、运输、管理或处置等环节提供了相关意见、文献综述和病例报告。本院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指南、文献资料和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毒性药品在医院中流通的各环节进行管理制度上的严格修订。毒性药品使用存在临床医护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药品实际使用量与处方标注用量不符,药物利用指数偏低等情况。结论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毒性药品各项法律法规的更新修订;医疗机构应提高对毒性药品重视程度,持续监督及管理,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共同促进毒性药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致低钠性脑病1例分析
    谢安劼, 王长德, 陈卉, 张士强
    2023, 20(6): 709-71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20225

    摘要 ( 108 )   PDF(1526KB) ( 152 )  
    目的 以病例为基础探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致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 对1例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致低钠血症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1例62岁女性患者因“结肠息肉”住院行结肠镜检查,共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4袋(每袋68.56 g)溶入4 000 mL温水,用药后18 h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右下肢抽搐,小便失禁,急查血钠114 mmol·L-1,头颅CT平扫提示全脑水肿,诊断为低钠性脑病。经过对症治疗5 h后,患者自主睁眼,无对答。第3天,患者意识清楚,血电解质恢复正常,未再有肢体抽搐发作。结论 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Ⅱ)进行肠道准备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电解质变化,尽量避免其可能导致的电解质紊乱而引发低钠性脑病,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同时应警惕出现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
    2023, 20(6): 712-71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30168

    摘要 ( 1675 )   PDF(3455KB) ( 1310 )  
    目的 全面、客观地分析2022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提示公众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总结202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解读。结果 2022年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02.3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4.2万份;涉及怀疑药品218.5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2.3%、生物制品占2.6%、中药占12.8%;涉及基本药物报告94.2万份。关注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变态反应药、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结论 应持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安全用药水平,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警戒信息
    药物警戒快讯
    2023, 20(6): 720-720. 
    摘要 ( 482 )   PDF(700KB) ( 5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