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22卷第9期目录
    2025, 22(9): 0-0. 
    摘要 ( 18 )   PDF(497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药及外泌体临床合理用药探究专栏
    基于系统毒理学的补骨脂生殖毒性及其风险预测研究思考
    张旺, 王宁宁, 杨芳, 高月, 周维
    2025, 22(9): 961-96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38

    摘要 ( 19 )   PDF(1454KB) ( 51 )  
    目的 探讨基于系统毒理学的补骨脂生殖毒性及其风险预测,为该类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与生殖毒性风险管控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并归纳现有文献中关于补骨脂生殖毒性的研究,并探讨其风险预测方法。结果 补骨脂作为传统“无毒”中药,具有温肾助阳之功效,临床常用于肾阳虚衰、下元不固等治疗。近年来,随着其临床广泛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其潜在毒性备受关注。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临床易发现、易检测的肝肾毒性,关于补骨脂生殖毒性,虽有个别研究提示风险,但缺乏系统深入探索。同时,当前中药毒性研究的方式,多受困于多成分黑箱、效应线性化剖析、结论临床外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补骨脂等中药毒性的科学阐释,亟待在研究策略上有所突破。结论 针对现有中药毒性研究的不足,从系统毒理学的角度探讨并提出补骨脂生殖毒性研究的具体策略,丰富补骨脂生殖毒性领域相关知识储备,也为其他临床常用中药毒性及其用药风险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临床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评价
    常铭洋, 周维, 孙源伯, 王睿, 沈磐, 倪喆鑫, 高月
    2025, 22(9): 967-97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33

    摘要 ( 14 )   PDF(1270KB) ( 41 )  
    目的 系统评估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MSC-Exo)的临床安全性及体内代谢特征,为该类新型生物治疗制剂的临床转化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在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收集所有已注册的MSC-Exo相关临床研究项目,筛选其中涉及安全性评估的研究并进行归纳整理,并基于蛋白质量变化分析其稳定性与安全性之间的潜在关联。结果 随着再生医学的快速发展,MSC-Exo作为无细胞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展现出广阔前景。本研究共纳入67项MSC-Exo临床研究,其中44项与安全性相关,涉及多个国家和多种疾病;同时,传代次数的增加导致MSC-Exo出现关键功能蛋白丢失、潜在风险蛋白富集及免疫调节功能不稳定等一系列变化,可能影响其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结论 针对现有研究对MSC-Exo长期安全性及体内代谢机制数据不足,提出对临床受试者实施长期随访,建立并完善MSC-Exo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的研究策略,同时强化上市后药物警戒,保障其临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中药效/毒机制解析中的研究进展
    倪皓雨, 周磊, 王宁宁, 杨兴鑫, 周维, 沈磐, 高月
    2025, 22(9): 975-98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374

    摘要 ( 9 )   PDF(1746KB) ( 50 )  
    目的 针对当前中药药效和毒性效应难以“说明白、讲清楚”,制约创新研发与临床用药安全的问题,探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在中药研究中的运用情况,为中医药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系统梳理当前运用scRNA-seq探究中药效/毒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从疾病治疗领域和毒性特征进行分类阐述,解析scRNA-seq在各项研究中的功能定位与核心发现。结果 归纳scRNA-seq在中药效/毒机制解析中“成分解析-细胞定位-靶点筛选-机制验证”的研究思路范式,发现scRNA-seq能突破中药药效与毒性探究在器官组织层面的宏观观测局限,精确定位至细胞亚群的特异性响应及基因表达动态,可深度阐释中药药物作用与致毒机制的微观本质,并据此提出单细胞网络药理/毒理学的效/毒机制解析策略。结论 scRNA-seq已成为解析中药药理与毒理科学内涵的关键手段之一,围绕该技术构建的中药效/毒研究策略,为推动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础与临床研究
    具引湿性标准物质甲钴胺研制探讨
    刘毅, 王天歌, 郭贤辉, 陈华, 宁霄, 曹进
    2025, 22(9): 983-985.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450

    摘要 ( 10 )   PDF(1251KB) ( 36 )  
    目的 介绍甲钴胺标准物质的研制,讨论影响其含量的因素。方法 标准物质研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水分滴定、气相色谱(GC)等定量分析和高分辨质谱等定性分析,并针对其引湿性特点应用动态水分吸附分析法(DVS)开展相关研究。结果 标准物质的结构确认和吸附水分含量分析符合预期,引湿性方面调整吸附水分含量为8%时,可以满足环境湿度(RH)40%~50%,实现本品的稳定称量。结论 需要关注原料工艺变化引起的标准物质引湿性变化;包装、存储条件及使用环境的讨论有助于更好了解甲钴胺的特点及使用时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解防感颗粒对人冠状病毒229E湿热疫毒袭肺小鼠的预防作用
    韩曼, 许晶, 赵荣华, 耿子涵, 年霞, 冯晓兰, 刘帅, 宋延平
    2025, 22(9): 986-99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83

    摘要 ( 7 )   PDF(2374KB) ( 35 )  
    目的 通过建立人冠状病毒229E湿热疫毒袭肺小鼠模型,模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中医症候,观察预防给予清解防感颗粒对该病症结合小鼠模型的作用,探索其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能作用。方法 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湿毒组、湿热组、病毒组、清解防感颗粒高/低剂量组(8.2/4.1 g·kg-1·d-1),采用湿热环境和229E滴鼻感染小鼠造模,建立人冠状病毒229E湿热疫毒袭肺病症结合小鼠模型,给药组从小鼠放入湿热环境时开始给药,直至229E病毒感染前,229E病毒感染后第2天解剖小鼠,摘取肺脏、脾脏。计算肺脏、脾脏指数及肺抑制率,RT-PCR法检测肺组织病毒载量,并检测肺脏、脾脏病理情况,ELISA检测肺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及IL-8的含量水平。WB法检测肺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中P-p38、p38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与湿毒组比较,清解防感颗粒显著降低人冠状病毒229E湿热疫毒袭肺小鼠肺指数(P<0.01);升高脾指数(P<0.05),高、低剂量组肺指数抑制率分别为61.73%和71.15%;能够显著降低肺组织病毒载量(P<0.01)、减轻肺组织病变(P<0.01或P<0.05),改善脾组织病理改变;显著降低小鼠肺组织中IL-6、TNF-α、IL-1β及IL-8的含量水平(P<0.01或P<0.05)及MAPK通路中P-p38蛋白表达(P<0.05)。结论 预防给予清解防感颗粒,能够减轻人冠状病毒229E湿热疫毒袭肺模型小鼠肺部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38蛋白磷酸化及MAPK通路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连翘苷元大鼠28天重复静脉注射给药毒性研究
    仇德洋, 谭玉军, 王达丽, 李国超, 姚方方, 赵云, 杜建才, 李斌, 姚景春
    2025, 22(9): 994-100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17

    摘要 ( 8 )   PDF(1706KB) ( 33 )  
    目的 观察SD大鼠连续28 d重复静脉注射给药连翘苷元,考察动物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及可逆性,为连翘苷元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SPF级别SD大鼠1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溶媒对照组,氢化可的松阳性对照组(30 mg·kg-1·d-1),连翘苷元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4、12、40 mg·kg-1·d-1)。每组30只,雌雄各半。每日给药2次,上、下午各1次,连续给药28 d,停药恢复观察28 d。实验期间观察动物的一般状况,对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生化、眼科检查、尿液分析、脏器重量及系数和组织病理学进行检查。结果 连续给药28 d,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对照组,动物体重、血生化、血液学、尿液检测均出现异常结果;胸腺发生萎缩,皮质区淋巴细胞吞噬作用增加,出现满天星样巨噬细胞。恢复期结束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对照组,动物体重、血生化、血液学、尿液检测均未出现异常结果;胸腺恢复正常,表明该病变为可逆性损伤。连翘苷元低、中、高剂量组连续静脉注射给药28 d及停药28 d,动物的一般状态正常,体重、摄食量、尿常规、血液学、凝血指标、血清生化学、血清电解质等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观察到可能与连翘苷元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未发现与连翘苷元毒性相关的异常改变,连翘苷元静脉注射给药28 d对SD大鼠无明显毒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规与管理研究
    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监测计划技术要点
    苏娴, 刘文东, 胡洋平, 王晓晗, 王海学
    2025, 22(9): 1003-100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70

    摘要 ( 33 )   PDF(1254KB) ( 69 )  
    目的 分析临床试验安全监测计划的技术要点,针对其实施阶段关键挑战提出应对建议。方法 系统梳理国内外安全监测框架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不同框架的异同点,识别实施中的共性问题与挑战,并基于此提出安全监测计划构建与执行的关键技术要素。结果 提出涵盖风险识别、信号监测和评估及风险最小化措施等维度的安全监测计划的核心要素框架;揭示在计划动态更新、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实施挑战。结论 为有效保障受试者安全,申请人应根据研发进展和新获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信息,持续、及时更新安全监测计划;始终确保执行适当的药物警戒活动与风险最小化措施,并主动与监管部门及其他相关方保持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系统构建及初步实践
    蒋晓峰, 杨淑婷, 白丽琴, 戚俊, 何建雄, 陈文戈, 梁祖红, 李渔, 余晓霞
    2025, 22(9): 1008-1011.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18

    摘要 ( 28 )   PDF(1226KB) ( 50 )  
    目的 构建智能化不良反应(ADR)监测系统,解决医疗机构制剂ADR监测中存在的漏报、数据碎片化及风险信号滞后等问题,以提升制剂安全管理水平。方法 基于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J2EE)技术框架,设计多层分布式架构系统,整合医院信息系统(HIS)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同步与智能分析。通过云南省与广东省2家医疗机构的实证研究评估该系统性能。结果 3 680例服用活血化瘀制剂病例中精准识别ADR发生率为0.54‰,7 950例服用清热解毒制剂病例中主动监测识别出1例ADR。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该系统能快速筛查出医疗机构制剂ADR风险信息,但仍然需要通过大规模的实证研究验证其监测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全与合理用药
    CAR-T细胞治疗后相关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全程管理
    张颢, 吴雪婷, 贺淑娇, 王怡然
    2025, 22(9): 1012-101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457

    摘要 ( 74 )   PDF(779KB) ( 78 )  
    目的 研究CAR-T细胞治疗后相关第二原发恶性肿瘤(SPM)和全程化管理实践。方法 提取CAR-T细胞治疗后SPM病例并针对CAR-T细胞治疗后SPM的流行病学、机制进行综述并讨论CAR-T细胞治疗后的SPM的全程化管理策略。结果 CAR-T细胞治疗相关SPM风险经初步分析介于3%~8%。CAR-T细胞治疗后SPM的发生风险并非源于单一因素,其病因具有多源性特征,风险因素包括血液前驱病变如意义未明克隆性造血、CAR-T细胞治疗引发的过度炎症反应、多线治疗的致癌性等。开展以三级预防为基础的全程化管理可有效减少SPM风险。结论 CAR-T细胞治疗对原发肿瘤的临床获益显著超越继发恶性肿瘤SPM的潜在风险,临床药师参与CAR-T细胞治疗全过程,医药协同构建三级预防体系,开展SPM的识别、分析、报告、随访的药学服务,并将CAR-T细胞治疗全程化管理纳入数据驱动的持续质量改进,对于CAR-T细胞治疗的全程化管理安全、有效地开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87例静脉滴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蔡杰, 韩陈媛, 江君微
    2025, 22(9): 1018-102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1044

    摘要 ( 24 )   PDF(1284KB) ( 55 )  
    目的 分析静脉滴注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本院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静脉滴注抗菌药物ADR报告,对患者性别、年龄和原患疾病,ADR涉及药物类型、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器官与临床表现、转归及关联性评价、新的和严重ADR进行分析。结果 887例ADR报告中,新的一般ADR 257例,新的严重ADR 32例,严重ADR 57例;男性占52.31%,女性占47.69%,≥60岁患者占比最高(40.47%);共涉及抗菌药物15类40种,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头孢菌素类(28.97%)、喹诺酮类(25.59%)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20.52%),涉及前3位的药品是头孢曲松(17.5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5.67%)和左氧氟沙星(14.54%);ADR多发生在用药30 min内(42.05%),主要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62.31%)、神经系统(9.20%)和消化系统(9.02%);大部分ADR经相应处理后痊愈或好转。结论 静脉滴注抗菌药物临床表现形式多样,需高度关注严重ADR,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癫痫发作、血小板减少、凝血障碍、肝功能异常等。新的ADR难以预测,临床应进一步加强ADR监测,尤其是特殊人群和高风险药物的用药监测,从而减少ADR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22例口服凝血因子Xa抑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郑金凤, 吴佳妮, 林京玉, 杨雪卿
    2025, 22(9): 1024-102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163

    摘要 ( 16 )   PDF(1340KB) ( 54 )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口服凝血因子Xa抑制剂不良反应(ADR)报告及其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口服凝血因子Xa抑制剂(利伐沙班、艾多沙班、阿哌沙班)ADR报告,对ADR报告的性别、年龄、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ADR处置及转归情况、严重ADR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利伐沙班ADR报告199例,艾多沙班ADR报告23例,无阿哌沙班的ADR相关报告。利伐沙班、艾多沙班ADR报告男女比例分别为1.05∶1、1∶1;平均年龄均在70岁以上;严重ADR比例分别为6.14%、16.00%。利伐沙班ADR主要累及血管、出血及凝血疾病,胃肠疾病,尿路疾病等,其中全身各部位出血相关ADR占58.77%。艾多沙班ADR主要累及胃肠疾病,血管、出血及凝血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其中全身各部位出血ADR占76.00%。结论 口服凝血因子Xa抑制剂出血是其最主要ADR,对高出血风险的患者应加强监护,同时说明书未载明的ADR(利伐沙班致紫癜、白细胞减少症、紫绀、高尿酸血症,艾多沙班致腹泻)需要临床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1例新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谢加力, 荀艳, 陶云松, 章圣朋
    2025, 22(9): 1029-103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1003

    摘要 ( 22 )   PDF(1247KB) ( 40 )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提取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31日医院上报的新型抗肿瘤药物ADR报告,分析患者基本特征、药品类别、累及系统-器官、主要临床表现、超说明书用药。结果 211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03∶1,60岁以上患者占70.62%。一般ADR报告106例(50.24%),严重ADR报告105例(49.76%)。累及系统-器官最多为血液系统及造血系统,共129例(61.14%)。超说明书用药相关ADR报告18例,严重报告13例(72.22%)。结论 新型抗肿瘤药物ADR报告中严重报告比例较高,临床应尽早识别干预;医疗机构需加强其超说明书用药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罗莫单抗不良事件信号分析
    王仪, 任为联, 杜海涛, 王平
    2025, 22(9): 1034-1039.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521

    摘要 ( 11 )   PDF(1383KB) ( 36 )  
    目的 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FAERS)数据库,分析罗莫单抗(Romosozumab)相关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 ADE),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查询2019年4月1日至2024年1月31日的美国FAERS数据库,提取Romosozumab相关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 ROR)、比例报告比(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 PRR)、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CPNN)和多项式伽马泊松分布缩减(Multi-Item Gamma Poisson Shrinker, MGPS)等方法识别和评估Romosozumab相关ADE。结果 共检索到8 432 351例ADE报告,其中7 477例Romosozumab“主要疑似”报告。Romosozumab在16个系统-器官(System Organ Class, SOC)中关联195个ADE信号,主要涉及损伤/中毒、全身性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和心脏疾病。常见的ADE包括骨折、骨密度异常、注射部位反应、关节痛、肢体疼痛和心脏事件。此外,一些未在说明书中记载的ADE,如椎体压缩骨折、桡骨骨折、血甲状旁腺素升高和肾功能损害,也显示出较高的信号值。Romosozumab的严重事件包括住院和死亡。结论 本研究确认Romosozumab相关的常见ADE,临床需注意未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ADE,如新的骨折或骨密度异常,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文献来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自动生成平台研究与应用
    刘芹, 章嘉一, 吴烜, SOANES Nigel
    2025, 22(9): 1040-1044.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291

    摘要 ( 109 )   PDF(1394KB) ( 68 )  
    目的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文献来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自动化生成方法,以提升报告处理效率与准确性。方法 基于行业内成熟的基础大语言模型及表格解析、OCR识别等前沿技术,从由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下载的约700篇中文文献中提取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基本要素,标注数据训练集(6 925条)进行不良反应报告生成场景训练,形成能理解学术文献并自动生成不良反应报告的定制化模型。平台通过多轮算法迭代优化模型性能,结合人工复核,采用人工智能3个算法性能指标数值(召回率、精确度、F1值)和报告处理前后耗时对比来评估研究结果。结果 经过4轮算法迭代,定制化模型的召回率、准确率和F1值分别达到97.1%、90.1%和93.5%,均满足设定标准。平均报告处理时长由传统人工80 min缩短至45 min,效率提升77.8%。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文献来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智能识别与高效生成,对药物警戒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工具参考。本平台仍面临无法处理复杂排版及异常数据等局限,需持续优化数据集与算法,并严格遵循伦理与监管要求,确保数据合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期间血栓形成2例分析
    李舒悦, 邱慧颖, 吴佳琪, 高君伟
    2025, 22(9): 1045-1048.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92

    摘要 ( 11 )   PDF(1209KB) ( 53 )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女性患者在血小板减少期间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COC)时的血栓发生风险,为此类患者COC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2例AML患者血小板减少期间服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发生的血栓事件,讨论AML患者服用COC时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及监护措施。结果 2例患者发生血栓与COC均有相关性,经及时诊断和处置后转归良好。AML患者常因较低的血小板计数被视为出血高风险患者,但其也具有血液瘀滞、内皮损伤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当合并使用COC时,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和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 临床应重视AML患者使用COC时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监测患者凝血指标和症状体征,早期识别,减少血栓发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苯扎贝特片致慢性肾病患者横纹肌溶解1例分析
    李丹, 阳雄文, 陈丹君, 付成效, 阳波
    2025, 22(9): 1049-105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764

    摘要 ( 14 )   PDF(1191KB) ( 37 )  
    目的 讨论慢性肾病患者中苯扎贝特相关性横纹肌溶解症的风险,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慢性肾病患者服用苯扎贝特片致横纹肌溶解病例,结合近5年文献系统分析该类患者病例特点及转归情况。结果 苯扎贝特可能是慢性肾病患者诱发横纹肌溶解症的危险因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中,苯扎贝特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风险更高且其预后更严峻,临床应综合考虑其获益-风险,必要时可考虑监测血药浓度以及时有效地调整剂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致严重过敏性休克1例分析
    钱凤丹, 张立超, 贡翊斐
    2025, 22(9): 1051-1053.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60

    摘要 ( 12 )   PDF(1145KB) ( 42 )  
    目的 探讨围术期出血患者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致严重过敏性休克的病例特征,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止血时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病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患者使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后立即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时间上存明显关联性,停药及对症处理后转归良好。文献显示使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后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时间均在30 min内,有无过敏史的患者均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风险。结论 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致过敏性休克风险存在不可预知性,临床应引起重视,在高危人群中用药前应充分评估安全性,并做好发生不良反应的应对抢救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铝碳酸镁咀嚼片致严重过敏反应1例分析
    邵一帆, 陈秋岑, 翟惠奇, 吴伟, 褚庆民
    2025, 22(9): 1054-1056.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40

    摘要 ( 20 )   PDF(1171KB) ( 45 )  
    目的 探讨铝碳酸镁咀嚼片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术后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预防消化道损伤致严重过敏反应的病例,通过国内外文献讨论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等。结果 经关联性分析,该不良反应与用药存在合理时间关系,属于Ⅱ级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经抗过敏、升压、补液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临床应警惕铝碳酸镁咀嚼片导致的严重过敏反应,但其导致严重过敏反应机制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致脓疱型银屑病1例分析
    魏盈, 李文凤, 张宇飞, 侯欣, 杨彦伟, 樊永丽
    2025, 22(9): 1057-106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1018

    摘要 ( 13 )   PDF(1214KB) ( 42 )  
    目的 探讨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诱发脓疱型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及潜在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例接受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发生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结果 经关联性分析,该患者出现免疫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与度伐利尤单抗注射液很可能相关,患者经停药并给予古塞奇尤单抗治疗后好转。结论 文献显示度伐利尤单抗注射可能通过激活IL-36/IL-17炎症轴诱发脓疱型银屑病,临床需警惕此类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做到尽早识别并及时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抑郁症代谢组学及中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雪珍, 孙阳, 孙琦, 赵楠, 王琳, 岳佳音, 孟繁浩
    2025, 22(9): 1061-1067. 
    DOI: 10.19803/j.1672-8629.20250012

    摘要 ( 15 )   PDF(1531KB) ( 34 )  
    目的 探讨代谢产物参与抑郁症发病的机制及中药调控干预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方法 讨论抑郁症患者差异代谢产物的变化趋势,及中药对抑郁症患者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的影响。结果 抑郁症患者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通路,中药能够通过影响代谢产物和通路,起到抗抑郁作用。结论 深入研究抑郁症患者代谢产物及通路的变化,有助于发掘抑郁症的潜在发病机制,中药可以通过调控干预代谢产物及通路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遂毒理作用及减毒机制研究进展
    盖晓璨, 金鑫, 刘树民
    2025, 22(9): 1068-1072.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876

    摘要 ( 16 )   PDF(1278KB) ( 32 )  
    目的 总结甘遂的毒性、毒性发生机制及减毒机理的相关研究,为甘遂的合理使用和毒性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数据整合,分析甘遂的毒性成分、毒理作用机制及减毒方法相关问题。结果 甘遂具有显著的肾脏、肝脏、胃肠、心脏及生殖毒性,其作用机制涉及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方面。可以通过炮制、配伍等方法降低甘遂的毒性,使甘遂能够更好发挥疗效。结论 甘遂的毒性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及减毒方法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的研究应结合现代毒理学技术,深入揭示甘遂的毒性作用网络,提供的更高效、安全的减毒策略,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柴胡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和毒性研究进展
    牛源菲, 刘美婷, 时宇静, 荣文双, 马丽娜, 郑长辉, 富尧, 王连嵋, 曹俊岭
    2025, 22(9): 1073-1080. 
    DOI: 10.19803/j.1672-8629.20240996

    摘要 ( 14 )   PDF(1356KB) ( 40 )  
    目的 总结柴胡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和毒性等最新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数据整合,分析临床应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状、毒理性质等。结果 根据柴胡的炮制方法,可将其分为生柴胡、醋柴胡、酒柴胡、鳖血柴胡、蜜柴胡等,不同炮制品之间药效有一定的差异,现代主要应用生柴胡和醋柴胡。柴胡临床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在解热、镇痛、抗炎、免疫调节、抗抑郁、保肝护肝、抗肿瘤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柴胡临床药效显著,但是运用不当会造成肺毒性、肝毒性,故临床应用应避免超量、长期服用。结论 未来,柴胡炮制致化学成分结构变化、多种炮制饮片药理作用和物质基础综合比较及柴胡炮制品毒理学研究是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还可进一步探讨柴胡对心脏保护、肾脏保护、缓解胃溃疡、抗过敏、减轻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防治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