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修彦凤,张永太,王兴发.半夏的炮制历史沿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74-1775. [2] 钟凌云,吴皓,张琳,等.半夏毒性成分和炮制机理研究现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2):72. [3] 邓然兴,黄儒龙,范宋玲.不同方法炮制姜半夏对β-谷甾醇含量的影响[J].基层中药杂志,2001,15(2):25-26. [4] 武刚毅,谭政.中药半夏的炮制研究[J].综述报告,2004,13(7):77-78. [5] 胡鹏,张利,邓中甲.半夏功效发展的历史沿革[J].中医药学刊,2006,24(2):359. [6] 修彦凤,王智华,洪筱坤.半夏毒性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5):304-305. [7] 谷世平.生半夏中毒6例抢救体会[J].河北中医,2006,28(4):271-272. [8] 季旭明.半夏毒性毒理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 28(1):74-76. [9] 杜贵友,方文贤.有毒中药现代研究与合理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13-413. [10] 许腊英,夏 荃,刘先琼,等.半夏化学成分及饮片的现代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4, 15(7):441-443. [11] 张科卫,吴皓,沈绣红.半夏中总游离有机酸的作用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3):159-161. [12] 陈凌云,杨国祥.半夏药理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20(4):17-18. [13] 吴皓,蔡宝昌,荣根新,等.半夏姜制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9):535-537. [14] 前田胜男.半夏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对小鼠肝脏内酪氨酸转氨酶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2):43. [15] 王光德,杨旭东.半夏的药理[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5):24-25. [16] 奥井由佳.半夏对大鼠迷走神经胃支传出活动的激活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30. [17] 王锐,倪京满,马蓉.中药半夏挥发油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8):457-459. [18] 权田娘子.半夏中具有免疫系统激活性的多糖的分离及性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5,17(4):44. [19] 陶宗晋,徐琴钰,吴克佐,等.半夏蛋白的分离、结晶、生物活性和一些化学性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981,13(1):77. [20] 赵晓祥,田家琦,葛荣明.五味子、半夏等几种中药抗真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1,25(1):118-120. [21] 杨守业,叶文华,吴子伦,等.半夏炮制对小白鼠急性、亚急性和蓄积性毒性研究[J].中成药,1988,(7):18. [22]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字236部队四所.姜半夏对大白鼠实验性矽肺防治效果的初步观察[J].卫生研究,1972,(3):18. [23] 河南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半夏急慢性毒性研究[J].河南医学院学报,1959,(5):23. [2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76. [25] 邵月如,夏俐俐.生半夏中毒及其解救[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8):754. [26]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室.中药半夏炮制的研究[J].药学通报,1960,8(5):264-267. [27] 河南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半夏之镇吐及其他药理作用[J].河南医学院学报,1959,(5):23. [28] 刘守义,尤春来,王义明.半夏抗溃疡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3):27-29. [29] 吴皓,季睿,邱鲁婴,等.半夏刺激性(动物实验)量化指标的研究[J].中成药,2000,22(6):419-421. [30] 杨守业,王来苏.半夏对大白鼠妊娠及胚胎毒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481. [31] 熊素芳,杨益寿.两种不同炮制半夏诱发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3,14(3):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