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穆文华. 细辛用量研究初探[J]. 慢性病学杂志, 2007(s1):106-107. [2] 吴长鸿, 刘斌.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1996(6):4-4.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5 年版一部[S].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47,158-159. [4] 徐树楠, 牛占兵. 神农本草经 [M]. 石家庄: 河北科技出版社, 1994. [5]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上册)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6] 聂安政, 赵雪睿, 朱春胜, 等. 细辛用药沿革与合理用药思考[J]. 中草药, 2018, 49(23):240-244. [7] 梁学清, 李丹丹. 细辛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4):318-320. [8] 贾超, 刘凤云, 赵怀清. 细辛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09, 7(5):366-368. [9] 杨大峰, 闫汝南, 杨春澍, 等. 五个不同来源细辛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7):426. [10] 张洁. 中药材细辛的毒性研究评述[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21):31-31. [11] 杨琳,傅延龄,张林.细辛在《外台秘要》汤剂中的用量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969-972. [12] 王晓丽, 金礼吉, 续繁星, 等. 中草药细辛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3, 9(7):68-71. [13] 刘东吉, 刘春生. 不同产地栽培辽细辛的挥发油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9):79-82. [14] 周长征, 杨春澍, 马长华, 等. 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的含量[J]. 中国药学杂志, 1999, 34(12): 836-839. [15] 王磊, 覃少华, 愈吉杰, 等. 聚肌胞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15):2826-2828. [16] 谢伟,陆满文.细辛挥发油的化学与药理作用[J].宁夏医学杂志,1995(2):121-124. [17] 周祯祥, 陈泽斌, 李军, 等. 细辛毒性的研究述评[J]. 中医药信息, 2003(6):33-34. [18] 魏新智, 付勇强, 王珲, 等. 北细辛、华细辛、汉城细辛的急性毒性评价[J]. 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12):23-25. [19] 黄顺旺. 细辛的药理毒理和临床应用[J]. 安徽医药, 2003, 7(6):477-479. [20] 丁香,赵万秋,蔡林.中药细辛的现代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0):177-179. [21] 李荣荣, 杨勇, 丁嘉信, 等. 细辛不同提取物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的比较研究[J]. 中国药物警戒, 2012,9(6):321-324. [22] 李娟. 细辛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J]. 新疆中医药,2005, 23(4):44-45. [23] 费可,胡瑕瑜,邹璐,等.细辛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6):87-90. [24] 杨丽娜,鞠俭奎.细辛用量研究探讨[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1):194-195. [25] 臧埔, 武晓琳, 杨鹤, 等. 不同产地细辛有效成分与毒性成分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4, 31(4):416-421. [26] 栾永福, 李晓骄阳, 孙蓉,等. 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细辛毒性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3):170-173. |